山脉或者河流往往自然区域的地理分界线,鉴于自然区域的基础性特点,这些山脉河流从而也经常成为经济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的分界线。
(一)秦岭—淮河线。
小学地理教科书都告诉我们了,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这个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论述由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年提出。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条地理界线。地理界线主要是通过降水量、温度和植被这3个指标,根据这些指标,“秦岭—淮河”线与我国毫米降水量线、我国1月份零度等温线基本重合,也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指标。“秦岭—淮河”不仅是自然地理意义上南北的分界线,也是人文地理意义上南北方的分界线。在此线的北面和南面,农业生产技术、人民生活习俗等均有明显不同。
但要注意:
第一,秦岭—淮河的南北界线是对所谓中国本部而言。现在不用这个称呼了,指的就是传统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又叫禹域。秦岭—淮河分南北,只是分了中国东部,中国西部的南北划分是不一样的。
第二,秦岭—淮河线不是一条真的线,而是一个过渡地带。广义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而淮河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区,南北冷暖气流畅通无阻,不可能产生一条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线来。淮河两岸的自然和人文差异并没有那么大。东线的南北方分界线应是略往南移,以江淮分水岭更为合适。据兰州大学研究提出的南北分界带,涉及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7个省的个县(市),最窄处约26.42公里,最宽处约.41公里,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
第三,秦岭—淮河线中间并非完全相连。大别山与秦岭山系的伏牛山合围,形成了南阳盆地。盆地北侧,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是中断的,构成盆地的东北角缺口,而淮河干流从河南东南部桐柏山起源向东流去,且淮河下游在黄河夺淮之后水道更发生巨大变化,现已分成几条水道入海。
第四,从历史上看,南北分界带是随气候变化而南北移动的。上古时期,亚热带北界是北推到黄河的中、下游地区的,河南简称豫,说明大象是活动于中原地区的。结冰线也是经常南移到淮河以南。
(二)阴山-燕山-长城线
一般认为,阴山-燕山-长城线与mm等雨量线平行,从而也是我国半湿润与干旱气候,暖温带与中温带,农耕区和不足于发展农业的草原区的自然分界线,是冬小麦与春小麦的分界线,等等。过去讲塞外,塞北,塞指的就是长城,塞外就是长城以北的草原游牧风光了,与中原农耕文明大不相同。
但是要注意的是:
第一,秦汉长城和明长城是不同的。历代修长城最多、最有名的是秦汉和明。秦长城,总体上就沿着阴山山脉蜿蜒而东,经辽东止于朝鲜半岛。汉武帝时期又在秦长城基础上修建了外长城,将长城修筑到了大漠以北,有些甚至深入到今天蒙古国境内,并向西把甘肃河西走廊的大片绿洲纳入了长城内侧。明朝时期长城防线大幅度南移,明长城北线从秦汉长城阴山至辽东一线大范围南撤至延绥(榆林)至蓟州一线;东线从秦长城朝鲜清川江入海口处内缩至山海关一线;西线从汉长城今新疆库尔勒、罗布泊至玉门关一线内缩至甘肃嘉峪关一线,到晚明更进一步收缩,还在另筑的“新边墙”以内再筑“二道、三道防线,在靠近北京一带太行山上都修了内外长城。总体讲明长城比秦汉时期的长城普遍向南收缩了几百公里。今天讲的长城主要还是指明长城。这样来说,可以将阴山-燕山-长城线视为秦汉长城和明长城之间的一个过渡带,本来,地理分界线也不是泾渭分明的一条线,是一个交错混合的地带。同时,受历史气候转变的影响,过渡带也会南北移动。
第二,明长城并不是都遵循“毫米降水气候分界线”来分布的。河北张家口—晋北—河套内鄂尔多斯高原—宁夏—甘肃兰州这一段的明长城,是和毫米降水线重叠的,东边的辽东边墙和蓟镇长城(辽东、蓟州),都分布在毫米降水线以南,最西边的甘肃河西走廊长城在毫米降水线以北(甘肃),都不和毫米降水线发生重叠,河西走廊肯定小于毫米降水线,但因有灌溉农业汉代就成为农耕区。算下来,辽东边墙和蓟镇长城、甘肃长城的长度加在一起约明长城的一半,不和毫米降水线发生重叠。
第三,阴山-燕山-长城线在不同方位的分界线特点是不一样的。在正北段,内蒙,宁夏一带,长城地带是农牧业生产的交错地带,河套地区因灌溉农业被称为塞上江南。在西北段,河西走廊,长城线是干旱荒漠区和绿洲农业的界限。在东北段,可以看作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之间的界限。辽河地区沿着战国时期燕国长城的东段,很早就纳入中原王朝统治,再往北因为种植技术所限无法开展农耕,但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粮仓。这也是一个过渡地带。
(三)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最初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当时称“瑷珲—腾冲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线”、“黑河—腾冲线”。这条线就是在地图上将黑河和腾冲之间画一条直线,会把现代中国疆域划分为面积差不多相等的东、西两个部分。占据着54%国土面积的西半部总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0%,而将近90%的中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占国土面积46%的东半部。后来人们发现,“胡焕庸线”不止是有关中国人口的区域分布特征,与中国境内至毫米年等降雨量带的走向相当一致。而至毫米的年等降雨量带,又大部分与前工业化条件下雨养农耕与牧业经济(或非雨养农业)地区的分界相重叠,也可以被大致看作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区之间的划分线。
胡焕庸线不是一条真实存在的地理界线,但是有其相应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地理基础。这与当年司马迁提出的所谓“龙门-碣石线”类似,即在当时的由碣石山下划一条界线,西南行,经过今北京市和山西太原市北,再横过吕梁山南段,直至龙门山下。这条线也不是真实的自然界线,但司马迁通过对这条线南北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的观察,发现该线即为先秦和西汉时期间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
作为一个综合自然社会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大体分为北中南三段。北部为东北西部大兴安岭山麓的森林草原地带。中段由内蒙古高原东南部的长城沿线,通过黄土高原北部,到达黄河上游。南段即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的缝合部。在中段和北段主要是由于降水因素,其走向接近于mm等降雨线。南段主要因为地形因素即由地形起伏带来的温度变化。
胡焕庸线本质上是一条基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农牧分界线,是我国中东部稳定的旱作农业分布最大边界。而农牧分界线属于生态过度带和生态脆弱带,分别为东北森林草原带、北方农牧交错带和横断山地垂直自然带。黑山以下黄河进入的降水量不足mm的河套盆地,自秦汉以来,形成了发达的灌溉农业和我国西北最大的绿洲。这是对胡焕庸线最大的突破。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将长时期存在。东部季风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5%,人口和经济总量却占全国94%左右。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约30%,人口占4%左右。青藏高原区平均高度在0米以上,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部分河谷地带,人口占比不到1%。
(四)南岭-武夷山脉
与秦岭被称为北岭相应,南方有南岭,南岭是个秦汉时期确定的称呼。一般认为,南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及其周围群山,西起广西桂林市,东到江西赣州市,总体呈东西走向,绵延超过1千米,一般情况下不包括云南云岭、贵州苗岭山脉等。南岭并不是一列山脉,而是相连的群山,其中五岭是南岭中代表性的山脉,此外还包括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岭、起微山、大东山、大瑶山、青云山、九连山和三百山等山脉。
南岭以南是“岭南”,又叫华南,现在包含两广和海南省,港澳地区。本文认为,华南地区应包含福建,至少是福建中南部(当然也包括台湾),尽管行政上福建被划为福建。主要原因是不仅是南岭和武夷山脉相连,武夷山脉在地质上是南岭山系的东北延伸支脉,并呈北北东向沿赣闽省界蜿蜒,东北延展接浙赣间的仙霞岭。南岭-武夷山脉南北的自然人文地理也非常不同。这条线也是人类学的分界线,广东、福建有华南虎。所以,本文将南岭-武夷山脉看作华南和华中华东的分界线。
以上是全国性的比较大地理分界线,其他的区域性的小分界线还有很多,后面再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