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月谈
1.赶“急活”,一步对标典型村
高质量脱贫一直是各贫困地区追求的目标。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在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一些地方为迎接脱贫验收,盲目拔高脱贫标准,有地方甚至用乡村振兴典型村的目标来要求扶贫干部。由此滋生出的一些怪象、暗藏的一些隐患,亟待严格遵照中央所定扶贫标准加以破解。
既要帮忙增收入,还要帮助搞卫生
“贫困户家里不干净要被批,家里漏水也要被批。”华南某驻村干部最近对半月谈记者说,上级部门要求对已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居家环境进行改善,但受贫困户自身因素影响,工作很难推开。
一些贫困户因为自身懒惰,不愿意搞卫生,工作组只能不断动员这些贫困户。有些贫困户被动员了很多次,卫生环境没有变化,还反倒一脸嫌弃,认为扶贫干部常去家里,打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除了打扫卫生,还得给贫困户买家具。“不能走进贫困户家里发现空荡荡的。这主要是为了响应领导的调研要求。”南方地区一位扶贫干部说,最近他们花了4万多元帮村里贫困户买床、买沙发、买碗柜,以提升贫困户的家居生活环境。因扶贫资金不能随便使用,这笔钱就从驻村工作队的办公经费和党群经费中出。
在西部某省,农村饮水安全的标准是“”,即在水质可靠前提下,老百姓取水水平距离不超过米、垂直高度不超过米,每人每天用水量不低于35升。
半月谈记者在该省某县了解到,当地属高海拔山区,山高坡陡,许多地方找不到水源点,只有靠天吃水,因此建设小水窖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其中某村目前有多个小水窖,户均在2个以上,能够达到饮水安全标准。但村里最近又实施了一项城乡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家家户户要通自来水。“本来编制的饮水补短板项目是今年一年实施的,但为了迎检,领导要求半年做完。”项目负责人表示压力很大,只求不被问责就行。
盲目对照、层层加码
事实上,脱贫目标拔高,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之前贫困地区就出现过看病过度兜底等做法,引起上级部门高度重视。为什么脱贫攻坚收官之际,仍有不少地方出现拔高目标的现象?
“最近有相关部门到村里检查,指出贫困户家里卫生环境差、生活用品不全、厕所不达标,要求我们整改。”华南地区某扶贫干部说,有的检查部门其实自己都没有搞明白脱贫的标准是什么,只是拿着当地典型村的标准要求该村也要达到同样标准。
这位扶贫干部介绍,因为一些特殊情况,这些典型村引来了更多的帮扶资金,早已远超脱贫标准,有的甚至已达到乡村振兴典范标准。
今年受疫情影响,前期很多中小学生在家上网课。在中部某贫困县,一些边远山区因为还没有4G网络信号或信号较弱,不少家长很有意见,“天天都在喊扶贫,连个网都没弄好”。对此,一名干部回应,当地去年就已通过了省级脱贫攻坚考核评估,村级网络是能够达到脱贫验收标准的,但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不过只要有投诉,政府都十分重视,努力协调运营商解决,“有时候翻山越岭,只为给一两家人拉光纤”。
此外,不少扶贫干部反映,目标拔高的背后,也有层层加码的原因。“地方负责人拔高目标,是担心目标定得低,基层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打折扣的情况,导致目标完成得不实。”一名扶贫干部分析。
高质量脱贫不能盲目拔高标准
“面对脱贫攻坚倒计时的紧迫压力,一些地方干部心态过于急躁。”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一位县扶贫办主任说,有的地方为出成绩,想着一步到位,从而导致盲目拔高标准,甚至不惜打着脱贫攻坚旗号大举借债。
部分扶贫干部分析认为,高脱贫目标,一定程度上是高质量脱贫的体现,但是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拔高,特别是将乡村振兴的目标愿景与脱贫攻坚考核简单挂钩。
西南地区某深度贫困县驻村干部认为,脱贫标准就是“两不愁三保障”,这是中央定的标准。但我们国家地域辽阔,要在紧扣国家标准、聚焦核心指标的前提下,量力而行。
具体而言,在有些深度贫困地区,本身有很多欠账,要加大投入补齐短板,地方自身没多少财力,只能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达标;有的地方条件好一些,已经脱贫的,要继续巩固脱贫成效;还有些地方,有剩余帮扶资金的,可以再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计划。
不少扶贫干部认为,要按照“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要求,及时对重点对象实施救助,扶持措施也要动态监管,避免过度扶持和扶持不够的问题。(记者李雄鹰向定杰)
2.图省事,公益岗成权宜计
就业扶贫信息员、体温测量员、饮水安全管护员……在短期突击式脱贫、图简便省事等心理作用下,一些地方开发出远超需求、五花八门的扶贫公益岗。本该用于促进扶贫的好举措,不能变为让脱贫对象丧失脱贫志气和积极性的昏招,须严禁扶贫公益岗简单分发指标,或沦为“安排人”的权宜之计。
一个村有个扶贫公益岗
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对外宣称有人在扶贫公益岗上就业。该县有一个贫困村,全村贫困户有户,贫困人口人,设扶贫公益岗个。
这些岗位基本都归贫困户,有绿化保洁员、信息联络员等就业援助岗位63人,护河员4人,护林员21人,管水员3人,医疗协管员2人,地灾巡查员1人,护路员7人。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这些村扶贫公益岗每人每月工资从元到元不等,资金主要是由帮扶单位提供。
“在这些岗位上的人中有一些是收入不稳定的贫困劳动者,像家里生病的,不能外出务工的。有的家庭可能夫妻两个人都在扶贫公益岗就业。”当地某扶贫干部说,只要这些贫困户的收入达到标准且稳定脱贫没什么风险了,这个岗位就可以转给其他人。“岗位是动态调整的,同一岗位不是一直都由一家人担任,后续脱贫后,如果还有资金来源,这个扶贫公益岗还会提供。”
西南地区某村原本有11位保洁员,其中6位是贫困户,他们负责村里的保洁卫生工作。按照上级要求,今年该村又增加了临时扶贫公益岗。
这类岗位每3个月轮流一次,第一批3位贫困劳动者,第二批2位贫困劳动者,第三批3位贫困劳动者。“这些岗位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因为村里保洁工作主要还是由原来的11位保洁员在做。”该村驻村干部说,这些临时扶贫公益岗每人每月工资元。
“我们会算收入账,一旦有返贫风险,安排扶贫公益岗增收是一个重要途径。”该村扶贫干部说。
旱涝保收,扶贫公益岗易滋生矛盾
由于“活少、责任轻、有收益”,一些地方的扶贫公益岗成“香饽饽”,甚至出现争公益岗位的情况。某些深度贫困地区甚至将有劳动能力的大部分贫困群众纳入扶贫公益岗,搞“雨露均沾”。
西南某地驻村干部反映,该村扶贫公益岗数量主要是县里下发的指导数,即使村里的事情不需要这么多扶贫公益岗,也不行。
“我们一般先私底下物色条件合适的贫困劳动者,让他们到办公室来谈,而且会交代他们不要到处说。”该村驻村干部说,因为扶贫公益岗的指标有限,名额下来后分给谁就成了麻烦,处理不好就会在贫困户之间造成矛盾。
此外,扶贫公益岗容易在贫困户中助长等靠要思想。“很多村其实没有那么多事情,一些贫困劳动者不干活也可以拿到钱。”一位扶贫干部说。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认为,部分地方的扶贫公益岗变了味,不仅没有达到政策初衷,还滋生一些不好的苗头。扶贫公益岗是一种兜底脱贫的措施,本没有必要过多设置,因为旱涝保收的扶贫公益岗可能会使不少贫困户成为一个特殊利益群体,到脱贫摘帽后,难以“动”这块福利。
扶贫公益岗不能用于潜规则,不能分发了事
扶贫公益岗之所以趋于过滥,背后折射出一些地方短期突击式脱贫心理。一些扶贫干部坦言,开发更多扶贫公益岗,不仅操作起来难度小,而且省时省事省心、见效快。
脱贫攻坚收官之际,一些地方已出现或者正在形成一种潜规则:不再将符合条件的村民新增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而是将他们作为村里边缘户对待,同时为他们安排了扶贫公益岗,“保障”他们有稳定收入。
一线扶贫干部认为,在设置扶贫公益岗时,不应只图简单省事、“分发指标”,而应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各个岗位的职责,做到岗位设置合理、岗位责任明晰、村内治理有效的目标。
此外,针对在日常监管中容易出现“上不上班没人管,干多干少都领钱”的情况,应加强对扶贫公益岗的日常管理,发挥其应有作用。(记者向定杰李雄鹰杨静)
3.受冲击,扶贫车间运行难
时下,由于受疫情冲击,部分地区扶贫车间出现订单不足和产品积压问题,一些被村民寄予希望的扶贫车间或停工,或闲置,有的地方扶贫车间“命悬一线”。看到扶贫车间停工闲置,部分村民有点丧气。在脱贫攻坚冲刺期的当口,这一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收官成效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今年能够活下去就是好事”
受疫情冲击,一些扶贫车间订单减少,尤其是承接外贸订单的扶贫车间受冲击较大,不同程度地出现停工和闲置情况。
中部某省有处扶贫车间面积达平方米,带动2户贫困人口就业脱贫。半月谈记者看到,20多名妇女正加工校服。“今年能够活下去就是好事。”车间负责人表示,工人现在完成的是年签订的单子,今年订单同比少了1/3。
另外一处作为产业扶贫就业帮扶基地的制衣厂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订单不好接,利润薄。目前,该制衣厂正在赶制一批童裤,用工10人左右,这远低于宣传栏写的30人的用工规模。
一家入驻扶贫车间的某体育用品公司负责人关老板介绍,年企业入驻了5个扶贫车间,今年关掉了2个。由于外贸不畅,大批量的货物积压在义乌仓库,企业正想办法外贸转内销。
在关老板已关停的一处扶贫车间内,半月谈记者看到,车间院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加工设备全无,仅剩墙上挂着的扶贫标语。
中部某县较早启动扶贫车间建设,共投入1亿多元建设扶贫车间个。该县扶贫办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年年底以来,全县闲置的扶贫车间有2个,35个扶贫车间受疫情影响停工。
扶贫车间盘活也困难
由于经营形势堪忧,部分参与扶贫车间的企业负责人已“无心恋战”,扶贫车间管理上也出现松懈苗头。半月谈记者在一处闲置的扶贫车间看到,易燃物品随意摆放,电线乱扯乱接。
闲置的扶贫车间要想找人“接盘”,非容易之事。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部分闲置的扶贫车间选址在交通不便的贫困村,区位优势差,产业抗风险能力低,盘活面临困难。
一位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坐在车间内,身后是大量闲置的缝纫机冯大鹏摄
中部某县扶贫车间带动就业人,其中贫困人口人。而伴随着用工量和用工时间减少,部分脱贫户收入减少。有扶贫干部担心,扶贫车间直接给贫困户带来收益,如果长期难以恢复正常经营,将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最后验收的成效。
亟待以市场手段推进精细化管理
作为一种精准扶贫的模式,扶贫车间成为各地吸引贫困群体就业、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载体。
然而,部分地方扶贫车间领域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有的县尚未建立扶贫车间的市场化管理机制,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扶贫车间中的市场问题,发展规划和市场引导不足。
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培育产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敬畏“无形的手”,管好“有形的手”,学会行政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
同时,扶贫产业的选择须因地制宜,不能脱离县域经济实际和当地特色,要把扶贫车间建在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上,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伏牛山区某县扶贫车间曾有一家电子企业入驻,因“水土不服”迁往县城。地方政府研究后,决定依托当地绿竹资源,引进一家生产竹筒粽子的食品企业,产品供不应求。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县建乡管村有”是扶贫车间管理的一种方式。县里将扶贫车间建好后,把扶贫车间产权移交给村,招商、安全生产、配套工程等由乡镇和村具体负责。
基层干部建议,充分考虑乡镇政府的实际能力,强化上级政府对乡镇扶贫产业的引导,细化对扶贫车间的管理。如招商应由县级政府牵头、全县一盘棋,避免产业同质化和发展缺规划等问题。(记者孙清清冯大鹏)
4.求“包圆”,消费扶贫依赖症
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帮扶单位带头参与的消费扶贫切实推动了贫困地区产销对接,给乡亲们的脱贫吃下了定心丸。然而,部分扶贫农产品过于依赖帮扶单位“包销”,自身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还可能被无良商家“薅羊毛”。全面脱贫在即,“照顾式”消费扶贫逐步退场,扶贫农产品销售应创新思路,开拓稳脱贫需要的产品销售之道。
元慰问金=半斤茶叶?
“喏,元的慰问金,只买回半斤茶叶,口感还很一般,家人没一个愿意喝的。”中部一高校老师说,5月份工会为老师采购慰问品,选择的是学校定点帮扶贫困地区的茶叶,“虽然大家都觉得价格虚高,但也都知道这是为了扶贫嘛……”
今年春节前,东部某公司为员工发放慰问套餐,采购自北方某贫困地区。有员工比价发现,套餐总价及其中多款农产品单价比市场价高出不少。例如2斤小米套餐价35元,某电商平台售价19.8元;茶树菇75元1斤,在网上买35元1斤。
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福利采购,如今已是消费扶贫的重头戏。很多有对口帮扶任务的单位,大家对慰问品的采购来源与组成更是熟悉到可以背出来。不过,有事业单位员工透露,一些扶贫农产品摆在网上的照片看着光鲜,自己领到手的外观和质量却和宣传对不上:“唉,谁都知道这些农产品不要也得要,遇上质量问题也没法退货,就当献爱心了吧。”
价高质次,甚至可能是“三无产品”,似乎已经是不少人心中对扶贫农产品的刻板印象。不过,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农产品,其实未必真是扶贫农产品。一些中间商钻政策空子、薅扶贫羊毛的算盘,已经响了很久。
某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扶贫农产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