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东方今报王俊生高君晓实习生罗聪王昊宇文图

“来到平顶山后才知道,原来‘叶公好龙’‘近悦远来’‘墨守成规’这些成语都出自平顶山,真是太不可思议了!”9月16日,谈及与平顶山有关的成语故事,来自许昌的许女士不由得有些惊讶:“以前只知道平顶山是座煤城,没想到历史文化底蕴也这么丰厚。”

事实上,这只是“平顶山成语”收录中很小的一部分。从年开始,平顶山学院副教授、文史学者王俊刚醉心研究与平顶山有关的成语典故,经过十余载的潜心研究,初步挖掘出“平顶山成语”多条,这些成语或与发生在当地的历史事件有关,或与这里的历史人物有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第四次修订本)收录成语条,其中“平顶山成语”就有92条。像“拾金不昧”“一毛不拔”“叶公好龙”“墨守成规”等大量的成语,都是老幼皆知,耳熟能详。

平顶山成语文化的内涵丰富,挖掘成语文化,对促进平顶山传统地方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内涵厚重的城市形象意义重大。

青灯黄卷醉心研究成语

9月16日,在平顶山学院图书馆见到了王俊刚教授,他今年57岁,工作之余依旧不忘研究与平顶山有关的成语典故。

“通过这些年的研究,越来越觉得‘平顶山成语’文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让人惊叹!”王俊刚说。

说起研究“平顶山成语”的原因,还要回溯到10几年前。当时,平顶山学院成立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并将伏牛山文化圈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由于比较喜爱成语,再者平顶山已经有不少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就想着能不能从这个方向,试着挖掘一下。”出于对中原文化的热爱,时任图书馆馆长的王俊刚开启了研究地域成语典故的文化之旅。

“一开始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入手,只能挨个查每个县的县志。”按照王俊刚的思路,与平顶山有关的成语,要么与当地的历史事件有关,要么与出自当地的历史人物有关,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查县志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当年查资料求证,一般都到晚上两点左右才睡觉。不是查某个具体的成语,而是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发现线索。”王俊刚笑言,虽然很多历史文献资料都已经有电子版,但是所有资料查下来也很考验他的“坐功”。通常为了找到一个成语的出处,就会花费几天乃至更多的时间,而每获得一个有价值的线索,便如获至宝。

“我收录的标准就是,一个是当地历史事件中产生的成语;另外就是与当地的历史人物有关,本身就是当地的,或在此生活过,对其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王俊刚介绍,平顶山成语文化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是对“平顶山成语”的界定,即平顶山成语的收录标准。“应该说,这个界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有一个绝对严格的标准,因为一则成语的产生一般都要涉及多种因素,既与历史事件有关,又与人物有关,有些甚至与众多的人物有关,历史事件大多也会横跨许多的地区。因此,同一则成语,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归属多个地方。”

历史文化之丰厚不亚于煤炭储量

按照这个标准,王俊刚初步挖掘整理出的平顶山成语有多条。这些成语最早来自于上古时期黄帝、尧帝、大禹等的传说,如“鼎成龙去”、“甘拜下风”、“洗耳恭听”、“饮犊上流”、“栉风沐雨”等;最近的来自于当代的知青运动中产生的成语“广阔天地”。并先后编撰了《平顶山成语典故》(河南人民出版社)、《伏牛山成语典故(平顶山、许昌卷)》(中州古籍出版社)等。

“说实在的,第一次看到《平顶山成语典故》这个书名,以为搞错了,天下尽知平顶山产煤,怎么又产成语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古文字专家常耀华教授说,平顶山是一个煤炭城市,建市也不过50多年的历史,这么短的历史能产成语故事,很容易让人困惑。“但只要略查一下所辖的汝州、宝丰、鲁山、郏县、叶县、舞钢这些地方志,就会惊叹于历史文化之丰厚一点也不亚于煤炭储量。”

常耀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古文字专家,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学术副会长。研究方向为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文化遗产、书法艺术。先后出版学术论著6种,译著2种,论文百余篇。

常耀华坦言,书中有些资料可供史地研究者参考,却不能将此书当成历史书去读,该书的主旨大概是通过对所收成语故事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推介平顶山地区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让读者能理解这些成语的个中深意。

“而且我很赞成通过成语研究实现开发旅游文化的目标。”常耀华说,平顶山地属古豫州,是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区之一,东周通用华夏语,孔子所推崇的“雅言”的文化基点也根植于此,正可谓东风好借力,恰是扬帆时。

街采:市民大多很惊讶“叶公好龙”认知率最高

这些耳熟能详的“平顶山成语”我们大都听说过,但是市民们对和平顶山有关的成语知道多少呢?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平顶山成语”是否知道和平顶山有关呢?随后,在平顶山街头随机对过往的市民进行了采访。

“听说过叶公好龙,是出自叶县。还有洗耳恭听上学的时候听老师说过,好像也出自平顶山。”市民王先生说,当问及是否知道“拾金不昧、一毛不拔”也出自平顶山时,市民王先生则有些惊讶,“这些成语我都听说过,你要说这些也出自平顶山,那我感觉平顶山的文化底蕴也是比较深厚的,以后也要加强学习,把这些文化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叶公好龙’‘近悦远来’这两个是,我老家是叶县的,这个我知道。”街采中,市民杨女士显然对出自家乡的成语比较了解,然而,当问及“墨守成规、洗耳恭听”这些成语时,杨女士笑称也只是听说过,不知道和平顶山有关,“平顶山文化底蕴这么丰厚,以后一定要加强了解。”

“这个不太清楚有哪些。”采访中,来自许昌的许女士有点不好意思的说,对和平顶山有关的成语不是很了解。但当说出几个“平顶山成语”时,许女士则惊讶的说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想着平顶山只是煤城,没想到也这么有文化底蕴。”

“像叶公好龙、披荆斩棘、量体裁衣等都听说过,和平顶山有关。”小学教师张岚说,一些“成语虽然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但都是浓缩的历史,当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可以使居民更好了解、融入这个城市,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梳理发现,市民对“平顶山成语”中的“叶公好龙”认知率最高,大多能说出成语的出处。而对其他一些耳熟能详的“平顶山成语”,却大多不知道,感到很惊讶。而另外一些市民则表示,成语虽然言简意赅,却也可以提升城市品位,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成语文化旅游未来可期

“有些成语典故蕴含着精彩的历史故事,本身就是一道美丽‘风景’,建设以成语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线,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又可以丰富伏牛山地域的文化旅游资源。”王俊刚说。

在平顶山高速路口及重要通道,总能看到“近悦远来”的广告牌或宣传语。而“近悦远来”出自《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叶公问政的故事千古流传,“近悦远来”已经成为平顶山的一个文化符号,折射出鹰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平顶山成语”当中,还有反映军事文化的“远交近攻”“运筹帷幄”等;反映道德文化的成语“拾金不昧”“从善如流”等;反映自强不息精神的“披荆斩棘”、“齐心协力”“发愤图强”等;反映书画文化的“断章摘句”“画中有诗”“成竹在胸”“一知半解”等。“鼎成龙去”“甘拜下风”则蕴含黄帝文化。

成语是浓缩的文化,而文化是一个城市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成语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它的挖掘和弘扬,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利于提升人们的自身素质,促进文明习惯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进而凝聚人心。

“成语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把成语典故融入现有的文化旅游景观,不仅能够提升景观的文化品位,还能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平顶山学院院长苏晓红说。

作者/来源:今报平顶山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