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0420/13564219.html

『汝州访古』——扑朔迷离身后事!汝州望云山张维新家族墓

刘孟博/文

张中红/供图

陈素贞/摄影

张维新家族墓位于汝州市区东南18里许,小屯镇穆堂村西的蟒川河畔凤凰岭下,该地旧称望云山,分别埋葬有张维新的高祖张安、曾祖张克用、祖父张粹、父张从易、母丁氏及其他家族成员。至于声名显赫的张维新,本人是否葬在此处,因没有文献记载,目前还不得而知。

明万历《汝州志.山川》卷一记载曰:“望云山,州东南十八里,一岭自伏牛山数百里蜿蜓止□,面对三山,山下有乡贤封君张从易墓,其子给事中维新甞庐焉,建望云楼,里人故名。”

明万历《汝州志.陵墓》卷一记载曰:“张从易墓,在州南望云山,宪副张维新父,封文林郎。知州方应选状,詹事孙继皋志铭。”

明·张维新《望云楼独坐》:“堪怜秀色自三山,片片归云望不还。黄鸟那知风木恨,悠然飞过碧流湾。”

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人物.孝子》卷六记载曰:“张维扬明贡生,系乡贤张从易之子。葬其父望云山,庐墓三年。”

张维新,(~?)字宪周,号岐东,明代河南汝州人。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年)六月初八日,万历五年(年)丁丑科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张维新之卒年不详,一说卒于万历三十七年(年),春秋六十有四,奈未闻有其行状或墓志存世,故上述之说是否可信,尚无法确定。张维新为明代中州地区名士,一生工诗善文,著述颇丰,除个人文集《余清楼稿》二十五卷存世外,所编之《砭己名言》三卷、《亲民要略》一卷、万历《汝州志》四卷、《华岳全集》十卷,亦为寿世之作,至今仍嘉惠学林。

张维新出身诗礼之家,幼而好学,七岁即随南池公学《易》,十四岁推为州诸生。万历元年(年)八月,参加河南乡试,榜中第二百七十名。万历二年(年)二月,籍奏礼部,因病未参加廷试。万历五年(年)二月,参加会试,廷试后取进士,榜中三甲二百零九名,授山东东昌府冠县县令。在冠县任职五年间,为政清明,广施仁政,惜民力,多有政声。离任后,民感之,立《岐东张公遗爱碑》,以彰张公爱民之德,用寄百姓思念之情。

万历十一年(年)八月,张维新经吏部考选,擢为兵科给事中,敢言直谏,屡屡上疏。未及三载,先后上《请慎选通参用励臣节疏》《勅邪臣附势行私不堪卿贰疏》《请勅大小臣工和衷永保治安疏》《请停内操并宥狂直疏》《条陈科场事宜以革倖弊疏》《请改折漕粮疏》《陵祀纠仪疏》《册封缴节疏》等奏疏十余章,勃勃正气,直薄青云。其中尤以《请改折漕粮疏》一章,惠民最深,其急言民生之疾苦,痛陈漕粮运送中“部解”“歇斗”“插和”“放揭”等贪腐之薮,力请改折开封、河南、归德、汝州等三府一州之漕粮,汝人思其德,建生祠祀之,州城内张公巷,即因此而得名。

万历十四年(年),张维新升礼科右给事中后,旋即升湖广布政使司右参议,后历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议、山东按察司清军副使、天津兵备副使、陕西潼关兵备副使、陕西布政使司分守陇右道右参政、陕西按察司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等职。张维新从政凡三十余年,遇事觹解,不留行柄,筹画深远,计虑精详,节财善政,允恭恤民。自任天津兵备副使后,多摄军务,迁潼关、陕西等地亦然,阅城演武,抚赏降番,其恢弘器宇,才华明练,赢得朝野上下之广泛赞誉。《分守陇右再乞休疏》覆文曰:“陕西布政司分守陇右道右参政张维新文妙笔端,寸尺武蟠,腹内甲兵,筹边饷而主客赖以峙粻,摄道务而洮河称有良翰。”“本官文武夙负全才,中外历胜芳誉,雄关己著,锁錀之功,疆圉方赖,干成之寄,归休不无可惜。”

望云山张维新家族墓被张氏族人称为南茔,乃张维新任职官员之后,选址兴建的一处家族墓地,该家族墓地从明万历年间开始,历代沿用,一直到民国年间仍然香火不断,对此不同时期的《张氏家谱》均有记载。清·《张氏家谱》(稿本)记载曰:“余读凤山祖墓志云,张氏家汝上,亡虑若干世,大都闇不耀。是则先远世籍、祖讳、行次前辈已无记载,老坟墓冢虽多,知之不清,不敢妄序,仅以七品散官,所知者为本门始祖。”“七品散官始祖,讳安。相传家本殷实,好行善事,初修清溪观,乡荐义官,见于别碑。五世维新祖贵,得诰封三代,从老坟启櫬安厝南茔,竖碑题七品散官。”

清嘉庆二十四年(年)张先甲所撰《重续张氏族谱序》曰:“张氏家汝上数百年矣,昔自翥祖由河东迁於金陵,明初后裔至汝,旧有族谱递相穿焉。虽为日旷久,迭兵燹,而世守之家,迄今往往犹能存之,苐未有续而修之者。乾隆四十五年,思谅祖起而修之,由三山南茔始祖序始,派分四支,昭也,穆也,昭之昭,穆之穆,宗族孙子,伯叔兄弟,秩然然,规模□焉。

清·《张氏家谱》(刻本)记载曰:“粤原编谱序,两次重修,均未续载望云山前坟田若干,柏树几株,迄今多少季。各族续谱等查,坟田约有百亩余,东至岭外,西至刘姓,南至路,北至岭脊,柏树六十七株。且坟穴外东西隅,系隋姓仆人葬埋之处,祖辈遗言,无立碑记。忽于道光九季,竟有张洼庄张木、张建安等在下续葬,竖立石碑,族人金玉会伊从堂兄金章、堂兄金斗、从堂侄长庚、族人通智出头呈控,蒙经杨,州主堂讯立案,石碑拉倒,坟墓启迁。谱序填载,永垂后世,不忘云尔。”

新修《张氏家谱》(稿本)记载曰“君重本记载,维新祖贵得诰封三代,从老坟启榇安厝高祖张安于南茔,竖碑题七品散官。南茔,即为望云山之墓地,此处为安葬安祖一系后人的茔地。老人口传,望云山墓地规模很大,有围墙,内有房屋,有换衣间。大门向南,为巨大石牌坊,有众多石人、石马、石羊等石像生,并有多通碑,现已不存。据说大生产年代,史庄村挖机井时,拉走很多石碑和石像生用来券井,后来有人自称张氏后人,到村里将机井上的石雕买走,在挖走石像生后,还出资把机井进行复原。在墓园南百米处,一机井井壁上镶嵌有石雕,格制规整,疑为墓园之石。年4月底,到穆堂穆大江家查访时,穆大江介绍,其祖上在汝州城行医时曾受张进士家族后人照顾,感激之下,祖辈为张家看护墓地,耕种墓地田产为业,每年用大车往张公巷送粮食。在穆大江带领下,到穆堂村西找到一井,井口有多块墓碑石,井中一块正面向,上面刻有“从舜之神位”,为四世祖从舜的墓碑。十七世张中属,还出资从穆大江家收回从易夫妇受封圣旨碑一块。穆大江说,望云山墓地曾经多次被盗,他曾顺盗洞下到墓室,并将墓志铭拉出,出来后看上边的文字,这块墓志铭是张维新母亲丁氏的,不久墓志被宗庄人刘占江用两包烟拉走。再之后,有张公巷张氏后人听说这事后,来到穆堂索要墓志,于是,穆大江又从刘占江处把墓志铭要回,以元卖给张氏后人。在拜托穆大江帮忙寻找购买墓志铭的张公巷之人后,他找了多次终于找到,年3月底,张中红与张海群等人找到此人,其名张喜栓,在他房间床下看到了《勅封太孺人张母丁氏墓志铭》。年3月,张喜栓因暂住地拆迁,联系张中红让其把墓志拉走。年4月1日,张中属、张中红等人将墓志拉至党屯家中,妥善保管。”

在望云山张维新家族墓园中,旧时碑刻众多,其撰写、书丹、篆盖者多为名重当世的官宦,其中已知的高规格碑刻便有多块,且集中出现于张维新父母茔墓。如《敕封文林郎凤山张公墓表》,为万历丙戌科状元唐文献撰文,刊碑之时书丹、篆额之人不详。《明勅封文林郎山东东昌府冠县知县凤山张公墓志铭》,由翰林院侍读孙继皋撰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吴定书丹,山东提刑按察司督学副使李化龙篆额。《勅封太孺人张母丁氏墓志铭》则由翰林院日讲官张一桂撰写,南京工部右侍郎董尧封书丹,河南按察司副使王象乾篆盖。

据史料记载,望云山墓园内,旧时还有圣旨碑两块,碑文内容为张维新任职期间所得的荣亲圣旨刊刻而成。古代官员在获得封赠后,为光宗耀祖、显亲扬名,往往将诰敕文誊录收入家谱、或翻刻成碑,立于显耀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封赠荣誉在家族内共享与传承。按照明代的封赠制度,朝廷对于张维新父祖的封赠,当时至少有三次,即张维新任冠县县令时的考满封赠,任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和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时的“覃恩封赠”。万历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因张维新在冠县任职期间,效力任事,尽职尽责,朝廷对其推广封赠,以示恩典,使其双亲荣显,封赠其父张從易为文林郎山东东昌府冠县知县,封赠其母丁氏为孺人。万历十五年九月,张维新同弟张维扬,将荣亲圣旨刊刻成碑,立于望云山张氏茔园内。万历三十四年九月,张维新因政绩卓著,其父母再获封赠,封赠其父张從易为通奉大夫,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封赠其母丁氏为夫人。随即,其弟张维扬、张维岳等人,再次将圣旨刊石成碑,立于茔前。

名人墓葬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缩影,富有文化内涵,对汝州历史文化的构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彰显了汝州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望云山张氏茔园虽然地面遗存尽毁,但是张维新作为明代官阶较高的汝州籍官员,其家族墓地若能够得到科学的考古发掘,为研究明代品官制度、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等,必然会提供出重要的历史实物史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