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是河南省南阳市的下辖一个县。全县面积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人。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年),置南阳郡,始置雉县。明成化十二年(年)置南召县,因县城东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驿得而名。

绵延八百余里的巍巍伏牛山,高耸如同这片土地上的一座丰碑,刀削斧劈般的峭壁,依稀能分辨出远古人类艰难生活留下的印记。蜿蜒的楚长城上,仿佛还能感受到楚王欲问鼎天下的豪迈。热烈的灯舞,跳出心田里的福瑞吉祥。精美的纹样,绣出生活中的幸福安康。

考古

南召县杏花山,在群山的衬托下并不显眼。如果没有一次意外的考古发现,它只是伏牛山南麓的一座低矮丘陵。

年2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名为《河南省南召县发现猿人牙齿化石》的文章,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

在河南省南召县的杏花山,发现一颗古人类牙齿化石。这是继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云南元谋等地发现猿人化石之后,又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这颗牙齿的发现,也让古人类学家们多年的疑惑有了答案。

年,南召杏花山发掘出大量动物化石,这颗猿人牙齿同时被发掘出来。经过古人类学专家吴汝康教授的鉴定,发现这是一颗来自五六十万年前与周口店北京猿人时代大致相当的猿人牙齿化石。

在南召猿人牙齿发现一个月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开展了对杏花山地区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

距离杏花山3.5公里的小空山,有两处古人类生活过的洞穴。在年和年两次考古发掘中,不仅发现有大量的动物化石,还有石核、石片、石球等石制工具三百多件。两处洞穴清晰地展现了一幅原始人类的生活场景。特别是洞穴所处位置,更让考古工作者们感到兴奋。

居险而倚,临水而居。生存需要激发着古人的智慧。洞穴中一米多深的灰烬层显示,南召猿人已经走过了茹毛饮血的原始时期,进入到了直立人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直立人发展阶段第二处被证实人类已经会利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遗址。

从距今五六十万年的杏花山猿人遗址到上万年的小空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南召带给考古学者的惊喜却远远不止于此。

这枚在南召观岭发现的石器叫做“阿舍利手斧”,因最早发现于法国圣阿舍尔而得名。手斧呈泪滴状,左右刃面基本对称。这是人类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

在观岭发现的这件手斧,证明观岭地区人类的祖先可能已经在这里生活了数十万年。

随着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的出现。考古学者们惊奇地发现,南召县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就有十多处。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在这里汇集,娓娓讲述着人类漫长的进化史。

摘果捕兽,披荆斩棘,远古先民开辟了南召,甚至整个中原的这块土地。他们仿佛依然生活在古老的家园,注视着后人续写着崭新的故事。

历史

楚长城作为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西起湖北竹山,东南至河南南阳桐柏县信阳地区,总长度达五百多公里。

作为楚长城的一部分,南召楚长城以线路之长、关城之多、保存之完好,成为了学界认定的最具典型性的楚长城历史标本。

宛洛大道,先秦以前称夏路,北起洛阳,南至南阳。南召县就位于这条大道的核心位置。

据历史记载,今天的南召县全境当时都属于申国。申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地处周朝南大门。西周时期,为防犯强大的楚国,西周在此派重兵驻守,有着问鼎中原志向的楚文王想要挥军北上,必须搬掉申国这块石头。

三鸦路是宛洛大道翻越伏牛山的一段捷径。三鸦是山间峡谷的三个咽喉位置,好比三个开关,无论关掉哪一个,都能切断中原与荆楚的联系。

地势险要并没有挡住楚国的野心。公元前年,楚文王举兵伐申。在强大的军队面前,小小的申国很快成为了楚王的囊中之物。

《左传》记载,灭申后楚国设申县,申县就成了楚国北部边境。没有小国做缓冲,楚国就要直面秦、晋、齐等其他强国。于是,楚国在申县开始建行宫,巡视边防,督造长城。

周家寨楚长城遗址占地面积20多平方公里,遗址中有城寨座。崇山峻岭中,寨寨相连,营营互通,城中套城。

一座楚长城,半部春秋史。据记载,在建造楚长城时,楚王还多次举行武城会盟。春去冬来,世事轮回,强大的楚国没能阻挡住历史的车轮。公元前年,这一军事要地被秦国所占。

明成化十二年(年)置南召县,因县城东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驿得而名。县名沿用至今。

特产

近年来,原产中亚的传统工艺品波斯地毯在南召县遍地开花,并占据百分之八十的国际市场份额。一块块精美的地毯,让南召悠久的养蚕与织毯史,再次引起世人注目。

据记载,南召养柞蚕始于汉代,隋唐至明清,养蚕、缫丝是南召历史上家家户户必备手艺。春季养蚕,夏季缫丝,冬季织绸做毯,是南召很多家庭传统的生活方式。

每年五月,柞树刚刚长出新芽,又到了养蚕的时候,与需要室养的桑蚕不同,柞蚕需要在山间柞树上放养。柞蚕从孵化出幼蚕到结茧,大概45天,在这中间很重要的工作是移蚕和看蚕。

历史上,南召蚕丝一直以质量好、产量高而闻名全国。明清时期更是有“召办省”的说法,意思是,南召柞蚕茧产量能占河南省一半以上。

然而好的产品有时候并不一定有好的市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市场经济调整,南召的地毯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目前,在养蚕人和织毯人共同努力下,南召向全球市场供应上千种丝制品。小小柞蚕如同勤劳的南召人,用心血编织着锦绣的生活,也让这个中原小县获得新生,享誉世界。

民俗

云彩灯舞原本是宫廷舞蹈,清乾隆年间,南召云阳人褚方昌辗转将他带到了南召。据说,灯舞到了南召后,元宵节在街头演出,一时万人空巷,引起了巨大轰动。从此南召人爱上云彩灯舞,它也成为南召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流传至今。

灯舞在南召已经传承了近三百年,近三百年来在无数的赞许声中,灯舞为一代又一代的南召人留下了无数精彩,也为南召人带来了无数欢乐。

云彩灯舞适合晚上表演,表演时演员身穿粉色或绿色纱衣,头戴丝巾,手持两盏云彩灯,随着音乐节奏上下翻滚,变换队形,花朵、云彩、祥龙等,最后以祝福话语结束表演。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云彩灯舞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年2月,南召云彩灯舞进京汇报演出。演员们在首都的舞台上一展绝技,让观众们大开眼界。从此云彩灯舞的精彩走出南召,传遍了全国。

不过这个深受百姓喜爱的舞蹈,却差点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保护,云彩灯舞表演一度停滞,且老艺人相继离世,制作与表演技艺无人承继。这门流传了近三百年的艺术,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保存在南召县的云彩灯几乎全部遗失。云彩灯是用桐木做框架,白纸糊面,灯中放蜡烛,看似不复杂,但如果没有灯作参考,无人能制作。后来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推动下,重新组建了灯舞队,此后灯舞舞遍了南诏的大街小巷,为那个年代增添了无数的欢乐。

在年,云彩灯成功收录进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云彩灯舞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也让南召的云彩灯舞声名远播。

美食

在南召,一碗凉茶总是必不可少的美食。许多土生土长的南召人都是喝着凉茶长大的。

说是茶,南召凉茶里却没有一丝茶叶,这就是南召人每日必不可少的饮品——排骨凉茶。南召人从何时吃起排骨凉茶已无从考证,但在人们的记忆中,代代吃凉茶,喝凉茶。

南召这种独特的“茶”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它来自古药方“干解汤”。干解汤来自中国传统中医的古药方,这是一种减少外邪入侵,治疗内火引起疾病的药方。南召人将排骨放入凉茶,中和了草药的苦味,就成就了今日的排骨凉茶。

排骨凉茶制作并不复杂,准备好食材排骨、蒲公英、莲藕、绿豆、茅草根,拿出大锅加上水。各种食材放进锅里即可,难就难在火候掌握上。

工序不多,细节要求不少。凉茶不能放盐,以免破坏食材味道。火候掌握不好,一些食材的营养无法融入汤中,也难以产生应有的食补效果。

一个多小时的熬炖,留有排骨肉香,绿豆鲜香的排骨凉茶就出锅了。

不同于品茶的慢慢悠悠,排骨凉茶要大碗大碗地趁热来喝。热气腾腾的凉茶端起来烫手,喝起来苦口,但却汇聚成家人心间最绵长的温情。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从心到身,每一口都透着醇厚。

物产

南召县是辛夷的原生地、主产区,栽培历史悠久,元末明初辛夷在民间广为栽植。

辛夷可以入药,同时也是许多香料、化妆品的原材料。产量大,品质好的辛夷成为南召的重要农产品。

南召有玉兰品种多达九十多种,野生古树群落5处,年以上古树多株。最大单株树龄千余年,被誉为中国的“辛夷王”。

如今的南召玉兰产业园既是旅游胜地,也是玉兰苗木的供应基地。每年数万颗的南召玉兰已经种植在了北京、上海、西安、南京等城市的大街小巷。

三月赏玉兰花,五月看七彩柞蚕,夏季五朵山乘凉。曾经藏在深闺的南召,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天堂。南召犹如一朵盛开在伏牛山中的玉兰花,厚积薄发,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