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与融媒体中心联合创作的微电影
《啥是“复兴号”》
在新华社客户端上线首映
短短十个小时浏览量突破百万+
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人民视频
中国铁路、河南日报客户端
相继跟进重点报道,刷爆朋友圈。
《啥是“复兴号”》这部微电影,答案在哪里呢?
脚本立意呈现大视野6月19日,在郑州桥工段会议室里,微电影策划会正在进行。
“中华民族复兴必须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必然助推中华民族复兴,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穿越城市更带动乡村,用中国速度见证复兴征程的发展之路。”这一立意确定后,如何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乡村振兴战略、复兴号品牌战略融入一条主线中,成为脚本创作的切入点。
“据了解,这几年栾川县共有七八名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是党的扶贫政策使他们圆了大学梦。”
“这个线索不错,今年5月份栾川县摘掉了贫困帽,我们的扶贫干部做出了巨大贡献,用微电影的形式来展现非常好。”
春风吹拂伏牛山,在铁路部门定点帮扶下,这里不仅摘掉了贫困帽,更飞出了金凤凰。经过深思熟虑,灰姑娘变金凤凰的真实故事赢得了共识,大家为这几年铁路扶贫的成果倍感欣慰。
情节设定凸显大变化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大事,又喜逢栾川县脱贫摘帽,要拍好这部微电影,主创团队倍感压力。
如何表达党和国家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真实还原铁路扶贫前后的变化,将3年时间跨度浓缩在7分钟的微电影里,让观影者有所触动,主创团队在情节设定上下足了功夫。
党委宣传部组织精干力量,深入栾川县三川镇祖师庙村等实地调研踩点,被铁路小镇、特色民俗等铁路重点帮扶项目给当地带来的变化,以及周胜展、王勤、王延辉、杜胜利、李会周等铁路扶贫干部扑下身子、不辞辛苦的付出所感动。
主创人员结合这些实际,通宵达旦易稿脚本、巧妙设置矛盾激发点:对大山里的孩子从上不起高中到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从生存条件恶劣到衣食富足进行对比,特别是在细节上,上不起学时不甘心的泪水和考上大学时幸福的笑容、破旧的茅草房和如今窗明几净的二层小楼等形成强烈对比,给观众留下了直观深刻的印象。
理性创作映射大情怀从脚本创作到现场拍摄,再到剪辑制作完成,历时三个星期,先后奔赴王坪村、栾川县高铁无轨站、洛阳龙门高铁站等多地取景拍摄,时间紧、任务重,主创团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为了确保每一个镜头的完美呈现,郑州桥工段的五位演员反复彩排,衣服在酷暑暴晒下湿了又干。特别是张蕾的饰演者常潇匀在拍摄下跪镜头时,彩排10多次,拍摄结束后,大家才发现她的膝盖被鲜血浸透。
融媒体中心杨伟伟、靳一鹏、王玮在取景时总是提前到达拍摄场地,头顶烈日选取镜头角度;后期编辑侯方怡,为保障音、视频剪辑精确到位,通宵赶制,并根据媒体需求多次剪辑修改。
微电影《啥是“复兴号”》赢得了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的充分认可,在多家媒体进行重点报道的同时,集团公司融媒体矩阵整体发力转载刊播,集团公司干部职工在观看后纷纷表示:要以铁路扶贫干部为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铁路人的使命担当。
闫波苏睿侯方怡
彭晓靓
在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