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的,跟汉光武帝刘秀的老家挨得比较近。从小就听说过不少“王莽撵刘秀”的故事传说,当时的舂陵,棘阳,湖阳等地刘秀都曾在这里活动。长大后,当自己真正了解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却发现其实王莽没有亲自带兵撵过刘秀,而一直撵刘秀的是王郎。

“王莽撵刘秀”传说的流传区域包括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安徽、陕西、山东、上海等地。该传说以湖北、河南、河北为主要的传播领域,这与刘秀的活动足迹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他成长于湖北,举兵于湖北,河南,战王郎于河北,定都于河南,葬于河南。

公元22年,“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进而屠杀唐子乡,又杀湖阳尉。……进而拔棘阳,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战于小长安,汉军大败,还保棘阳。”公元23年,则是育阳之战和昆阳之战,刘秀大胜。

公元23年,刘玄被拥立为帝,史称更始。九月,长安豪杰共诛王莽。

“王莽赶刘秀”中的“王莽”是糅合王莽与王郎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合体。笔者认为”王莽赶刘秀”传说产生时是以”王郎赶刘秀”传说为基础的,后来王莽的因素不断深入进来,由于王莽的名声比王郎大,逐渐“王莽”替代了“王郎”。

首先,“王莽”赶“刘秀”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据史料来看,王莽本人从来没有率军打过仗,而且他比刘秀大了快四十岁。刘秀28岁舂陵(今湖北枣阳)起义时,王莽已经67岁,六十多岁的王莽已经是个老头了,身为皇帝的他不可能亲自带兵去打仗。况且当时的刘秀势力不强,根本不值得王莽亲自去追。只能是王莽派去镇压刘秀起义的军队有追赶刘秀的史实。“王郎”赶刘秀,则是有史可查。

其次,传说中的故事与历史比较来看,不少“王莽赶刘秀”传说故事与王郎追杀刘秀的历史相符合。《后汉书》中记载有“麦饭亭”和“滹沱河”的史实,是“王郎”赶刘秀的史实。

《后汉书》“二年正月,光武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蓟。王郎移檄购光武十万户,……于是光武趣驾南辕,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旁。……天时寒,面皆破裂。至滹沱河,无船,适遇冰合,得过,未毕数车而陷。”

在《后汉书·冯异传》中有一段光武关于河北创业的艰苦的回忆,表示他将永不忘记也报答不了那些患难之交,这段回忆即滹沱河麦饭亭的回忆:“仓卒,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

据历史来看,刘秀在河北同王郎作战时,势单力薄,再加上是寒冬腊月的严酷的自然环境,所以刘秀在王郎的追赶下非常落魄,十分艰苦。而在大部分的“王莽赶刘秀”的传说中,刘秀总是以躲避追杀的落魄状态出现。

“王莽赶刘秀”传说根据王郎与刘秀这段史实演变而来,可以说这是该传说的初始状态,在以后的发展中与传播中,人们反复聆听转述故事,由于王莽的名声比王郎大,并且王郎传说有地域局限性,加之民众对王莽倒行逆施的憎恨,王莽的因素不断渗透进来。最后两段历史纠结在一起,形成了今天所见的“王莽赶刘秀”传说。

“扳倒井在城西北二十里。世传光武为王郎所迫,至此饮马,偶无汲具,遂扳倒饮之。今井尙倾侧如故。说甚荒唐,姑存勿论可也。”

“冰冻村在县城南,为滹沱河北,光武避王郎,至此水合,故名。”

在“王莽赶刘秀”的传说中,影响最广泛,并且传说内容高度统一的就是“扳倒井”传说,几乎有“王莽赶刘秀”传说的地方就有扳倒井传说。

湖北枣阳扳倒井遗迹碑刻记载:

“西汉末年,王莽乱政……因遭敌反扑,反道舂陵,早已人困马乏,口若焦斧,欣缝此井,渴望且止。无奈井深水浅,令人咋舌。战马虽前蹄曲蹬,探首以汲,尤不可得,秀以托钟举鼎之力,扳动井台,并斜,清泉始溢焉,由此得扳倒井之名。”

史书中有一段神人指路的记载:“进至下博城西,惶恐不知所措。有白衣老父在道旁,指曰:‘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老父盖神人也,今下博县西犹有祠堂。”史书注解中表示这位白衣老父是神仙,为迷途中的刘秀指路并鼓励他。

柏乡县志中有一则《刀砍石人问柏乡》的传说,石人为刘秀指路,更是充满了神话色彩。《芜蒌亭下豆粥香》的传说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冯异进粥的故事。刘秀带着部队逃到了深县芜蒌亭下,饥饿难耐。大将冯异看到刘秀狼狈的样子,就骑着马四处寻找食物,最后从一位老人那里要来了一罐小米和绿豆熬成的豆粥帮刘秀度过了饥饿,而冯异因进粥而被世人记住。

而如今的社旗(古赊店)更是因为光武帝刘秀在这里赊了一碗酒而改名。

“王莽赶刘秀”传说是在王莽部队追赶刘秀与河北王郎追赶刘秀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民间的加工日益丰富起来。

南阳伏牛山据说是当初一个青牛为了救刘秀所化。

还有是刘秀率兵往伏牛山纵深处逃亡,当时正值天气寒冷,刘秀在这里酿酒。让将士刻了一个石头蛤蟆并对他说:“石蛤蟆,我在这里酿酒,王莽来的时候你就大叫三声,将来我得了天下封你个官做。”没过多久,突然三声蛤蟆叫,刘秀大惊马上启程。王莽赶到后看到一地狼藉就知道是那个石蛤蟆报的信,最后挥刀砍向这个蛤蟆,最后这条河被称为酿河。

“南阳城东北五十余里的地方,有一座叫影山的小山。距离影山大约三十里,有个村庄叫麦仁店,村前曾有一座小庙名为麦仁庙,相传这都是王莽赶刘秀时留下的。”

“南召县铁牛庙附近有一块石头,上面尖,下面圆,像个蒸馍一样。最上面有明显的脚印,这个石头名叫蒸馍石。

”“邯郸西北三十里有一座紫金山,山东面有一条长山岭,岭下一座坟叫娘娘坟,传说是刘秀封过却没有进过皇宫的郭娘娘的坟。”

我是南阳唐河的,郭滩那边也有一个麦仁店,据说就是“王莽撵刘秀”的时候,刘秀跑到这里然后很饿,一个农妇给他用麦仁做了一碗粥,他吃过后就继续逃难了。等他当上皇帝以后再吃麦仁粥就没有了之前的味道了。这个农妇说:“当初你是逃难太饿了才觉得好吃,现在你当上了皇帝好吃的吃多了就再也没有觉得它好吃了。”

另外县城内有一座古石桥,现在只剩下桥面,在今唐河县唐中门口。据说也是当年刘秀曾走过这里。当时昆阳大战时,刘秀去找救兵,这时王莽派人来追刘秀,眼看就要追上。刘秀赶紧藏在一座石桥下,这时王莽追兵已经到了。刘秀在心里祈祷希望不要被发现了。这时突然天降大雪,大雪遮盖住了桥洞口。王莽追兵一看这么冷的天没见人影,于是就离去。刘秀在这里躲过一劫。这就是我们那里的“泌桥飞雪”!

河南省枣乡镇地方资料统计:“清代前朝,流传故事传说(王莽赶刘秀)个以上,讲故事的人,比比皆是;民国时期,流传故事传说70个以上,讲故事的人,余人;建国初期,流传故事传说50个以上,讲故事的人30余人;现在,流传故事传说21个以上,讲故事的人6个。

现在保护传承这种文化已经刻不容缓!

“王莽赶刘秀”传说作为我国流传时间长、流传地域广的帝王传说,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的一项重要资源。该传说在刘秀与王莽部队作战以及刘秀在河北与王郎作战的史实上产生。为民间的传说增添不少色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