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场飘飘洒洒的小雪,在雨水前一天不期而来,把初春的暖,又拉回到冬日的寒冷。飞雪迎春到!龙友激动起来:走,踏雪寻春,勇者穿越,打卡“七尖”。
巍然矗立在徐州南郊凤凰山下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不仅是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的丰碑。淮塔建成后,几位淮海战役高级将领的骨灰撒在了这里。
年4月9日,楚青携两子将粟裕骨灰撒在淮塔。年3月26日,立碑以标志。
年10月22日下午2时左右,一架专机飞临淮塔上空,盘旋一周,将刘伯承元帅的骨灰撒下来,落在凤凰山的青松翠柏之中。
何基沣将军,年病逝于北京,其骨灰撒在塔前第一平台南侧,从东数第一棵松树下面。南静之,其骨灰在塔前第二平台南侧的两行雪松之间。
打卡凤凰山
塔中英雄—淮海战役纪念塔
五位将军用兵如神,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摄于年夏)。
腊梅飘香凤凰山
树上满是雪白的冰花
山上本无路,驴友走得多了,也就走出了驴道。
徐州千年古刹——泰山寺,原名显济寺,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即年,徐州知府永龄将其更名为碧霞宫。供奉的是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庙”。
泰山奶奶殿坐落在山顶,规模宏伟,气势不凡。大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气派,极目远望,景色十分壮丽。
打卡泰山
被驴友称之的“唐宋古道”
一夜春雪飘,山中冰花开
上山容易,下山难,小火车道下山更难
泰山红梅艳
泉山因“不老泉”而得名。不老泉就在泉山上的果老洞边,位于泉山森林公园五老峰东麓。泉山是由五座山峰组成,又称“五老峰”,为彭城第一山。
打卡泉山
(摄于年1月)
情人谷底“情人树”,枯枝败叶苦相依(摄于年春)
被驴友称之的“小九寨”(摄于年春)
九寨奇景似神龟(摄于年春)
运气好会遇到野生猕猴
御壁山为开山所至,有的地方岩石松动,非常陡峭,险要地方需相互帮助。从山下看,龙友五颜六色的服装,给御壁增添了一道动感的色彩,又好似一只只吸附在崖壁上的彩色壁虎。
在峭壁之上可以满足所有的眺望,远处的山,近处的水,天上的云,身边的树,脚下的石………倘佯在这美丽优雅的画卷里,沐浴着初春的暖阳,让心灵得以清澈明净。
打卡御壁山
打卡中国矿业大学
御壁山顶,遥望五老峰。
放眼云龙湖
相传,杨二郎担山赶太阳,把大半个中国的高山担得差不多了,除了留下泰山、大别山、伏牛山作为瑶台,点缀中原以外,还剩下一些较小的群山。玉帝知,赐二郎神牛、金犁,令其将余山犁平,利神农氏耕种,繁衍人间百姓。
二郎套神牛,扶金犁,从徐州的北面耕起。犁平了一山又一山,由北转西,直耕至西南的一座小山。神牛累,卧地歇。看神牛躺倒不干,恼火,对其牛腚就是两鞭。神牛被打,忍痛起,拉着金犁就跑,心对二郎很不满。神牛瞪眼,喘粗气,翘牛尾,发脾气。只见火光一闪,巨石纷纷飞起。从山下到山上,将此山犁了一条数米深的大沟,把山石翻向了一边。神牛回望二郎,腾云驾雾而去,后人们就把这座山叫作“拉犁山”了。
打卡拉犁山
湖如碧玉,河如玉带,脚下黄草漫坡,随风摇曳。
(摄于年春)
(摄于年春)
拉犁山顶闲眺望
一丛丛芦苇,在寒风中摇曳生姿
珠山演绎了徐州丰县籍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从修道至成仙的仙路历程。以道教文化为核心,张道陵仙路历程(得道、修炼、斗法、立教、升天)为主线,设有鹤鸣台、百草坛、天师广场、创教路、神道、天师岭、辅元广场等景点,来展示道家文化。
打卡珠山
登顶东眺,小南湖风光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您也许听过一首诗:”水光涟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然这首诗说的不是徐州云龙湖了,是苏轼笔下的杭州西湖美景,但若用它来形容云龙湖,也是非常贴切的。
亚洲最大的淡水鱼宫”水上世界”
云龙湖真山真水,山清水秀,湖光山色,相映生辉。珠山下来沿宽阔平坦环湖路,向云龙山“龙尾”进发。湖边垂柳随风飘扬,锁绕一湖碧水。湖上景景相望,星罗棋布,各有千秋。腿疼抽筋为完成最后一个打卡点——观景台,与几位龙友沿山下小路直插观景台。
云龙湖金山塔与山上观景台遥遥相望。
因泉水涌出的地方有一巨大的石壁,民间称之为流壁泉,后为纪念陶谦三让徐州于刘备,故此泉又名“刘备泉”。石壁上还刻着清代铜山人诗人杨淮的一首古诗《流碧泉诗》:“苔遥踏新绿,缓步龙山曲。清泉石罅中,澹澹流碧玉。”
"一色杏花三十里”的杏花村,杏花已零散绽放。
苏北的三大名山之一,因其九节山头蜿蜒如龙,旧志称:“其上有云气,故名云龙山。”
打卡云龙山
绵延三公里的九节云龙山,状若游龙,郁郁葱葱。名胜古迹俯首皆是:兴化禅寺依山而建,内有高达11.5米的北魏时期的石佛,被誉为“三砖殿覆三丈佛”,令人惊奇;东坡石床、放鹤亭、饮鹤泉等古迹,又让人怀念苏轼的不朽政绩和潇洒逸事;王羲之、黄公望、董其昌、乾隆的四十多方书法碑刻,使青山墨宝飘香。
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留下了《放鹤亭记》这样的传世美文“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缆车漫步过群峰
同心台,见证人间美好爱情、亲情和友情。
苏轼一篇《放鹤亭记》,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散文。放鹤亭历史上多次重建。”放鹤亭”三字匾额原为乾隆帝御笔钦书,后因毁坏,年改用苏轼手迹制扁额悬挂在亭廊之上(摄于年春)。
(摄于年夏)
《观湖亭》顶上龙凤彩绘
刻在山石上的“云龙山”这三个气势磅礴的大字是明万历年间,在徐州担任兵备右参政时的莫于齐书写的。
饮鹤泉建于宋代,曾“雨旱无增减,或云饮之可愈疾”
大士岩是康熙五十八年徐州知州姜焯开凿的。他原来打算在这里建造僧舍,觅僧看守放鹤亭,因为在挖地基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巨石岩,广约八丈,峰棱外露,不知道它有多深,又因岩下黄茅岗有唐吴道子所画观音大士像石碑,于是授意石工把巨岩雕为观音大士像。观者益以为神,于是州人又请增工大正殿三间,前面为韦驮殿,左右为寮舍亭台阁道,取名为大士岩。原大士像已经毁于文革时期,年重塑。
暮晚夕阳斜照,清风吹来,湖面波光粼粼。
凭栏远眺,极目云天茫茫,环顾群山苍苍,古城繁华似锦,一湖碧水泱泱,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天高地阔万千气象,有道是”夏湖不比春湖,春湖不比雪湖,雪湖不比暮湖”。中秋之夜,天上水中明月对影成双,四周灯影璀璨布。清风徐来,水波微微荡漾。灯光月影随波起伏,如流金碎玉般美丽夺目。
(摄于年夏)
(摄于年夏)
(摄于年夏)
驻足台上,“七尖”穿越乐此不疲,令人怡然快然,胸襟豁然,临风畅怀,能不慨叹,美哉,徐州!勇者,“七尖”侠客!
部分文字源自网络,致谢!
徒步、漫行、自驾……
专注寻找不一样的旅行体验
每个人心中
都曾有一个古镇
流水江南烟笼人家
每个人梦里
都曾有一片大海
波涛汹涌却包容万物
每个人的脑海
都曾有翠峰叠崖
险峻陡峭云雾迷蒙
如果不出去走走
你的世界就只停留在想象
所以背上背包,踏上旅途
跟随徐侠客
做一个会生活的旅行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