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一天,来到伏牛山深处的文殊寺。
寺内《重修文殊庵俺窟沱碑记》云:“鲁邑西南偏山坳之间,旧有文殊庵俺窟沱寺,白云为藩,青嶂为屏,绿竹映阶,银杏封宇,即古之丹邱殊林无以过之”。记载了文殊寺风光的优美和寺院的兴盛。
寺院历经千年沧桑,屡兴屡废,文革时几乎是一片废墟。年我往南召县做扶贫工作路过此地时,除了寺中的银杏树傲然挺立给人无限的沧桑感外,寺庙的荒凉和落寂令人百感丛生。
20多年过去了,寺庙的古建筑得以很好的修复,规模也扩大了许多,显得异常宏丽。
这些有赖于主持释源果大师的修行与努力。
文殊寺因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和一片余年的银杏林而闻名于世,虽在深山,其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风景还是远近闻名的。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地方政府以为这是一个生财之道,曾把这里辟为景区开始收门票。
寺院的主持释源果大师反对这样做,他说,佛学的要义是慈悲为怀与善待民众,以寺庙的名义殓钱是非常不道德也是违反佛的意愿的。当地政府非要卖门票,那好,你卖吧,他嘱看门的僧侣,所有买票的人一律不准进山门,没有买票的可以,搞得那些买了门票的只好把票放兜里说没有门票。一来二去,门票算是卖不成了。
结果这个寺庙的香火反而很旺盛,人们礼佛很虔诚,寺庙的建筑规模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源果大师收有十几个徒弟,年轻一点的,都到大寺院去了,毕竟文殊寺在深山老林之中,过于偏僻了,欲弘扬佛法,须认真研习,大寺院高僧大德多一些,到那里去有利于提高自己,徒弟来拜师,大师欢迎,徒弟走,大师依然高兴,在源果师傅看来,一切都是缘分。
除了有别处云游来的僧人外,还在寺院里的两个徒弟年龄比源果师傅还大,他今年63岁了,我问他今后衣钵传给谁呢?他说现在还没有考虑,反正上面有国家的宗教局,高僧大德总还是有的,一切都是缘分,一切听菩萨的安排,看佛的旨意了。
这个庙虽然偏远,方圆几十里少有人烟,路虽崎岖但交通还是便利的,站在寺院门口远望,但见层峦叠嶂,远山苍苍,深秋的伏牛山,枫叶黄栌红的耀眼,杨柳棠梨金光闪烁,松柏又是一片苍翠,无际无涯的远山披着斑斓的色彩让人凭生无限的遐想,果然是“古之丹邱殊林无以过也!”
即时随笔于文殊寺禅房年11月5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