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南阳宛若来仙境

其实南阳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生在南阳的人;一种是活在南阳的人。

因为我们也只有两种人生:要么是觉者;要么是过客。

自然的爱是无私的,给每个人差不多都是年的时间寿命。

人生百年,有的选择与自然相合,得益于养生成功,可以享受百年或超越百年的更多岁月,达到一种新的巅峰。有人选择与自然相悖,并不看重活到几多岁,他只要活着的每一天都精彩纷呈,他只要死去的那一天心安神泰不后悔。也有人根本就不甚在意活到多少岁,也不知道生命原本其实是自己要来到这个世间的,他以为自己的出现是父母贪欢的偶然,就说,生我做什么呢,过一天就算一天。

人生百年,相比河流山川的寿命,年只是一瞬;相比蝴蝶蚂蚁的寿命,年几乎就是永恒。

自然的爱也是理性的,她设计百年人生,也许是希望人一生可以有三次选择的机会,每次选择后的践行年限是30年,最后还可以用十年时间做个总结,对自然说说这一生的感受感悟,也对自己有个交代,总结一下这三次选择后整个人生,有什么付出,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创造,有什么奉献,有什么遗憾,有什么成功。

在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了35亿圈之后,在人类出现万年左右之际,在人与自然的中间,组织与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开始出现了社会的影子。

社会代表人类全部关系的总和,代表人类的意志与自然见面。

人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文明。一位叫马克思的社会学家给文明社会下了一个定义: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进化和发展。

到今天为止,文明社会已经穿过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来到生态文明阶段。

随着社会不断长大王朝与城邦出现了。

在农耕文明初期一个叫先秦的时期,也就是中国帝国之前的(夏商周)王朝阶段。

一群极其智慧的人逐渐出现并活跃在城邦里面,老子,孔子,耶稣,柏拉图,苏格拉底,庄子,孟子,屈原等等。

他们才不愿意关心生产力方面的问题,他们不约而同的把视线投向了人本身,投向了生产关系。他们开始关心和试图通过人与自然(物性),人与社会(人性),人与神(神性)等关系,揭示和认知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生活的南阳,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城邦。

南阳是个盆地,一面临水,三面环山。这个造型,是不是有点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是的,南阳在全国的地理区间结构,和中国在世界地图里的地理区间结构,如出一辙,十分相像,所以,时常有人把南阳当作中国的缩影。

由于是盆地的缘故,因为缺少大视野和辗转腾挪的大空间,南阳已经做了两千多年农耕文明的大后方;四十年改革开放不能说没有收益,只是缺少了学习与运用之间平衡机制的保障,如果是因为眼红别人家的发展而去进行大干快上的话,难免就较少顾虑通盘的考量。大多数地方为一点点工业收益,也付出了高昂代价,农业退步,乡村褪绿,得不偿失,相较之下,南阳虽然步伐较慢反而得了没有大拆大建的好处,保护了历史,维持了生态,在发展与保护上,艰难的维持在一个脆弱的平衡线上。

南阳偏安于中原西南的边沿,秦岭东侧之一隅,和身后的伏牛山一样俯身甘为孺子牛,坐看中国云起时。既鼓励有使命感和有历史责任感的人奔走奉献,更期盼有思路有水平的能人来南阳主政一方。直到等来了今天的生态文明新时代,摈除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虚妄,回归对生命共存为准绳的考量。

以南北过渡气候,南北文化融合为特性的南阳,终于等来均衡时代,即将催生更大价值,甚至将会推动南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路凯歌,成长为国际大都会。

在城邦兴起的最初。

南阳同大多数地方一样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理名词。只是用于确定地域和方位,这就是南阳得名于来自所谓“成周之南,汉水之阳”的解释。一旦周王朝中央集权衰落,他分封的个诸侯国开始强弱分化,战争不断出现,南阳因为盆地地形,又兼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利先进,气候宜人,适于居住生存,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北控汝洛,南蔽荆襄,西通关陕,东连江淮的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她“割周楚之丰壤”,“商遍天下”、“富冠海内”,是古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的繁荣,必将养成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又必将催生、成就该地的科技发达,南阳成为天下闻名的科技硅谷——冶铸中心。

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

南阳城邦之盛名次第流传,这时候,楚国丹阳都城已经建立将近年的时间。我们试从南阳人物人才状况可以反推证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繁荣发达。

第一名是姜子牙,精通军事谋略,又深研五行阴阳,与周易专家文王姬发一见如故,又著述《文韬武略》,被誉为百宗之师。小说家言,姜子牙是仙家徒弟,从昆仑山上修仙不成又回来的,封神演义里面记载说他生意做遍七十二行,皆不成功,只好垂钓渭水之滨,辅佐周王朝八百年的天下。明眼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人生经历极为丰富的人,一个实践经验极其厚重的人。如果没有南阳的城邦繁华,富冠海内,商遍天下,就按当时的联通和通讯条件,当时的人均寿命三十多岁,姜子牙凭什么投资创业,从事那么多的行当?他又凭什么能活到七十二岁,再去辅佐两任君王?

其他如百里奚,“相秦七年而霸西戎”的一代名相。范蠡,“居家则家至千金,居官则位至卿相”。医圣仲景不是生而知之的神童,科圣张衡也不是生而知之的神童,诸葛亮14岁跟随叔叔一路漂泊,无处安身,来到南阳耕读生活......

一个地方,如果只是一个人的成功,还能说是个人努力,是偶然现象,是血脉血统。

一个地方,这么多人的成功凭什么?凭的是南阳这个小盆地,天时地利人文独特禀赋的生态环境。

李白赞曰:此地多豪杰,邈然不可攀。

张孝德老师提出:亲乡土,乡土里面蕴藏着我们的根文化和我们的文化的根。

那么什么是文化底蕴呢?

你往天上看,在茫茫宇宙,浩瀚星空中,有两颗小行星分别命名为张衡星、南阳星;月亮上的地球上的四个环形山,其中之一也是以张衡的名字来命名。

你往地上瞧,南阳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楚风汉韵交汇处、南北文化集大成。

你向人间问,白河波浪伴月鸣,鲜花满眼水半城,绿城浸染书画里,家家户户读书声。

二十年前,“南阳作家群”的崛起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出现的文学现象之一。南阳作家群”是指河南省南阳市的作家群体,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其阵容整齐、人数众多、作品独特,在中国当代文坛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誉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地市级作家群”。

它不仅是文学豫军的最主要力量,而且在中国文坛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南阳作家群”以乔典运(已故)、二月河(已故)、周同宾等为领军人物,更有一批骨干人物,如行者、周熠、廖华歌、秦俊、马本德、殷德杰等群星闪耀。他们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深邃、品位高雅、风格迥异、意蕴久远的精品佳作,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重彩浓墨的瑰丽篇章。南阳籍作家姚雪垠(已故)、卧龙生(已故)、痖弦、宗璞、田中禾、张一弓、周大新、柳建伟、汗漫、诗人刘贵、赵红都、赵大河等走红海内外。

如今,姚雪垠、乔典运、二月河虽然已经故去,南阳作家群对南阳文化的影响,对人民精神的凝聚,对文化自信的提振,却历久弥新,越发强烈,写作群体,书画群体,读书风气,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成长,继续酝酿;南阳文化,再次雄起,必然是南阳文化整体的崛起。

为什么非要说南阳崛起必须是从文化的崛起来开始呢?

我们需要知道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南阳市是一个地处内陆的地级市,全市人口将近1千2百万,这个人口规模,比海南,宁夏等省份人口高一倍。再往下看,南阳人里面万是农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镇或者乡镇以下的村庄里。全国一盘棋给南阳的时代定位是生态经济示范区,今天的南阳,农业收益占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百分之十五,如此脆弱的农业经济,占用了或者说维系着、粘合着百分之六十的人口规模,承担着保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直到今天,百分之九十的南阳人还回答不上来——什么是生态,什么是生态经济?也没有人知道从传统农业到生态农业,还要走多远的路,还有多远的距离?

南阳要走向高质量发展,就要先弄清楚三件事:1、南阳作为亚洲原住民农业(农耕文明载体)的经济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和意义。2、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而不在城市的价值。3、乡村振兴为什么要从乡村教育开始,做好乡村教育能干什么,能解决那些问题。

第一,农业和农村到底怎么建?

三大攻坚战,为什么会出现反复,因为只治理住了即时发生的污染,并没有从源头作改变。作为生产要素的基本农田也是空气、水也一大污染源,唯有走生态农业、生态乡村、现代农民的三农自新创新这条路,才有可能从源头解决污染。正视南阳乡村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生态和历史价值,建一座真正的乡村振兴学院,一座真正能够振兴乡村的学院,一个真正能把农民从地头推向市场、从锅台推上舞台的学院。我们提出建设华商中心,汇聚全球华商力量,通过南阳乡村振兴学院,弘扬商圣精神,引领乡村文化走向世界,走出国门。

第二,南阳生态文化更高级。

昨天看新闻,一位老外说,在中国久了早已经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这并不奇幻,中国青年出了国也有不认自己是中国人的现象。只要你足够好,你就能吸引人,这就是文化。

其实南阳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生在南阳的人;一种是活在南阳的人。因为我们也只有两种人生:要么是觉者;要么是过客。

最奇妙的是,这两种人还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如果有来生,愿做南阳人,生活在南阳。

诸葛亮就说过这样的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二月河也说过:我的南阳我的家。

还有千千万万人,生活在南阳,工作在南阳,用无私的奉献,用无言的奋斗,讲述着一句话:生活在南阳,我是南阳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而不在城市的价值。南阳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对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涵,十分重要,找出南阳楚风汉韵根文化的价值,有助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乡村儿童启蒙教育,是从民本出发,建设生态乡村的源泉。

这一点,国家行政学院学院张孝德老师发起的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已经做了五六年实验,具有充分的实践经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