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药·评论版第51期总第期

刊名题字:白春林栏目题字:白春林

诗药服务团队

捣药师:施远方阿德采药师:子空振铎师:李强国李勇师建军冯远志李冬梅霍冰洁紫荆花幽兰燕北冰(排名不分先后)美术供稿:孔广云白春林金敏刀建平本期诗人冯新宇

铜墙

文清风

泉溪

冯新宇,网名淡然,河南南阳人。在《中国诗人》《诗选刊》《延河》《海燕》《岁月》《中国流派》等纸刊和网络诗刊发表过诗歌和散文。

◎伏牛山下○冯新宇(河南)

窗外的伏牛山下到处是奇石

它们的截面是古树的年轮

充满了久远的苍凉

旷野里,有火烧博望的气味

原始的轰鸣

被一场场大雪覆盖过去

藏于历史的脉痕深处

凝望这座山

坐在它的草木之中,

仿佛走进它内心

冯新宇的诗歌常常会令我眼前一亮,许多诗作我会阅读再三。我是一个不擅长否定的人,总会耐心读完每一首/组(帖)拿起来(鼠标点开)的诗。而高明的诗评家总会毫不犹豫地撇下那些草根诗人,甚至一看标题就不再往下看了(名家必须除外)。诗歌作为诗写者的精神产物,读诗,就不再是看文字或者凭关系阅读,为名利而阅读;那样的阅读,唯名是举的阅读是亚健康的阅读。养生大师式的阅读,是不全面的。何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甚至是为了挑刺。沉醉在名家诗歌里的阅读和评论,在大众看来往往有奉承、跪舔之嫌。当然也有不少名家、大师,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解读(假如能传到他手上),他们往往会觉得“你不配”,不配阅读、不配置喙。这样的诗帝,大有人在。我阅读冯新宇的诗歌,时间不算长,半年吧。这是一种建立在精神相通基础上的无功利阅读。所以对于她诗中(我所认为)的优缺点,我从来都直言不讳。

读她的一组诗,读到《伏牛山下》时,目光停住了,情思也打开了。这首诗我很喜欢,她很有发现力。比如第一二行,“窗外的伏牛山下到处是奇石/它们的截面是古树的年轮”,这只是对奇石的一个客观呈现,把一种切实的存在说与读者知。但她是有发现力的,奇石,奇在形,而冯新宇从撇开外形发现了别人容易忽视的“心”,截面的图案是古树的年轮,诗人奇妙地将年轮与历史交接在了一起,引出了火烧博望坡的历史事件。这个开口(切入点)非常小,深得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神韵。因为这个截面图,诗人看现在的旷野,有如回到古战场,精神上的震撼不言而喻。而“原始的轰鸣/被一场场大雪覆盖过去”,则有“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般尘埃落定的淡定,淡定而又神伤。末三句,诗人坐于草木中,“仿佛走进它内心”,与伏牛山形神合一,这是一种领悟。诗人作为平凡人,与历史上留下了姓名事迹的人们,先后登临此山,又都将离去,甚至同归于草木尘土,这是一种超然的情怀,淡然的心态。读了数遍,很是喜欢,很是欣赏。

不过,这首诗我觉得还太冗复了一些。比如第三句和第七句,去掉,换为空行(倒数第二句的逗号也没有必要保留)。这样,小诗就被分为三小节,而原意并未消损,似乎更有韵味,更空灵悠远。当然,这只是个人意见。

铜墙,男,年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年在《青年作家》发表处女作《小城剪影》。《诗神》诗刊出版其诗丛《不是写鸟》。系《诗人样本》年度诗人。作品散见各报刊、平台、网站。

◎背影○铜墙(河北沧州)

啁啾鸟鸣,啼落

一树花瓣

汩汩流水,浣褪

额粉腮红

说什么

四大皆空

怎奈何美人迟暮

夜色

如风

熙熙攘攘,皆为

过客

渡口烟波,全是

背影

铜墙的《背影》,初见标题我最先想到的朱自清散文《背影》,我想看他写了什么。读罢,完全不具备可比性。也可以说,它完全没有受到名家名作的影响。诗歌创作,就该有独立精神,不受束缚,不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所谓创新,无过乎此。

这是一首很有古典韵味的诗歌。但这不是它的特色。我惊异于诗人将不相关的两件事物放在一起,碰撞出来的诗性光芒。

鸟鸣啼落花瓣,流水浣褪脂粉。它们之间是完全没有关联的,不符合逻辑的。然而诗人将其组合在一起,却非常合理。鸟在花中啼,花落似乎也是被鸣叫声催落的了;美人临水而照,额粉腮红似乎也被流水带走了。诗人这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移花接玉之法,甚是巧妙。然而这并非凭空架设的联系,这一切都建立于对韶华易逝而不觉的感叹之中。美轮美奂的文字,织就的竟是哀怨叹惋。这样的美学反差,极有艺术性。

诗的第二节,诗人将第一节朦胧的诗思,直解而出。诗人否定四大皆空,感叹美人迟暮,其情全然而出不再掩饰。第三节,诗人更将天下人的身份定位为过客,最后两行很像歌词写的那样,“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诗人不单得其形更得其意,做了自己的诗性升华,将漂浮不定的烟波比作人、时光、万事万物的背影。这样的诗性表达,大气而沉郁,悲凉中又透着禅定,读来快意。唯美、凄然、禅寂,可圈可点。

文清风,字白廉,号龙潭居士,年出生,湖南永州人,现居云南西盟,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诗词》《诗词世界》《香港诗词》《青年时代》《滇池》《时代风采》《云南日报》等媒体,著有诗集《佤山放歌》《梦里追云》《天边读月》。

◎丛林即景○文清风(云南西盟)

朝阳从云海中升腾

阳光洒满森林

清澈的泉水流向远方

山谷里回荡着悦耳的鸟鸣

有个人独自在丛林中穿行

露珠打湿了衣襟

他来不及欣赏眼前的风景

千回百折地奔向坟茔

一道闪电冲破云层

所有生命都有不死的灵魂

悬崖上留有野兽的足印

苔藓上吸附着宇宙的微尘

文清风先生是西盟县、普洱市的文学前辈,发表过大量文学作品,出版过多部诗集、文献。以前,读过他不少古诗词,新诗倒是所读不多。这首《丛林即景》,有它的优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诗歌第一节的绘景,大气、广阔。朝阳、云海、森林、清泉、远方、山谷、鸟鸣,构图清晰,层次分明,把丛林的景象由天到地,从远而近,至大至微都写到了,五光十色,静动谐和,颇有画境。

但第二节要比第一节精彩得多。诗人将镜头推近,特写了丛林中的一个人。这个人物的出现,符合文学书写中自然与人文结合的范式。一句“来不及”,将第一节的“良辰美景虚设”,写出了他的行色匆匆、心事重重。“千回百折”既是写景,也是画心,十分巧妙。这个人的出现,看似大煞风景,但在文学书写中,这种巨大的反差恰到好处,把诗歌的跳跃性凸显出来了,也把读者的思维调动起来了。

第三节诗歌,跨度更大。“闪电”的出现,很突兀,与第一节的风和日丽形成了绝对的反差。但假如将其理解为诗中人物内心的闪电,脑海中的情思,则恰如其分。第二句,“生命”和“灵魂”与第二节的“坟茔”相呼应,道出了诗中人的目的和思想,他所要拜谒的丛林中的逝者,在其心中已然不朽。至于坟茔中人是谁,以及来者是谁,都已经不再重要。诗人把生死看淡,唯重灵魂之不朽的思想,浮凸而出。然而至此,不过是浅层次的书写。最后两句,“悬崖上留有野兽的足印/苔藓上吸附着宇宙的微尘”,最为精彩。人、兽、宇宙微尘众生平等,这样的思想被诗人诗意地呈现出来了。诗人的生命观,植根于他的大宇宙观。末二句,与首节的全景绘图珠联璧合,收效甚佳。

不过,还是有一些思虑不密之处。比如题目的浅显与内容的深刻相比,太过随意、空泛;各节之间虽有联系,但断层太大,容易给人如坠断崖的感觉,三节之间写景、写人、说理还需合理自然的润滑,更显得通畅、恣肆。

泉溪,原名熊家荣,哈尼族,年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1届高研班学员,曾参加诗刊社第28届“青春诗会”。出版有诗集《想念爱情》《诗经一样的云南》《诗经里锁着云南小时光》《宝藏时光》,文化散文集《边地时光》《茶山稻水》等。14岁起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迄今已在《诗刊》《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大家》《作品》《星星诗刊》《绿风诗刊》《诗选刊》《诗潮》《文学港》《边疆文学》《北京文学》《香港文学》《儿童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获奖若干。曾任普洱学院驻校诗人(年—年),现任教于普洱开放大学。◎一场雨下在黄昏

○泉溪(云南)

我推开窗户推开阴暗的天幕一场雨不偏不倚地落下来在边缘中国的云南大边地一场雨仿佛下了许多年那时我刚刚生起炉火还未来得及飘出生活的味道一场雨就不偏不倚地落下来我什么都没来得及准备那一场雨下得缓慢、悠远仿佛就从古代的哪一片土地上过来该来的总会来的连招呼都没打一声就落下来的一场雨有一滴落在屋外的铁丝上风穿起衣服有一滴落在屋外的扫帚上尘土尚未扬起唉,我放下手中的青菜,脚边的火焰一场雨,阻断了我生活的香味和无奈我呆呆地看一场雨窗外的银槐树上还没有一只鸟回巢世界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

一个钟表师是不会把表芯让消费者看到摸着的,都安装在表壳里了。他让我们看见的,只有外观的精美和时间的精准。

“我推开窗户/推开阴暗的天幕/一场雨不偏不倚地落下来”。诗人推开窗户,“推开阴暗的天幕”,这样的诗句,犹如神来之笔。天多大啊,怎么推得开?但是,夸张自有夸张的妙处,诗意之雨落下来了。没有这场雨,那么这个黄昏,就变得太过平常了。接下来,诗人写了许多关于这场雨的联想、想象。总的印象,是“缓慢、悠远”。的确,一场雨的寿命,就是天地的寿命,真够缓慢和悠远的。诗人从一场正在下着的雨,想到的,是历史的漫长,大自然的永恒。

如果只在历史中转圈,那么这首是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诗歌真正出彩的地方,不是那些炫目的浮想,而是细致的细节描写。“有一滴落在屋外的铁丝上风穿起衣服/有一滴落在屋外的扫帚上尘土尚未扬起”。

极其细致地观察到极其细微的事物,用极其细腻的手法将之诗意地呈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歌的现场。雨丝落在屋外的铁丝上,这个落点是有温度的,凉滋滋的,冷丝丝的,连风儿也要穿上衣服;雨点落在屋外的扫帚上,这个雨点是有重量的,不足以扬起一丝尘土。这样的描写,让我想起了僧道南的名句“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虽然二者意境全然不同,但是笔法细腻,如可触之,身临其境。

如果细腻的描绘只是为了画一幅工笔画,那么,诗歌的力量是薄弱的。诗的末四句,诗人的一个“唉”字,叹出了一个黄昏的味道:淡淡的苦。一个人择菜、烧火、做饭,生活枯燥呆板,了无生趣,连屋外的银槐树上居住着的邻居——鸟儿也被一场雨阻隔着回不了家,生活就更加的索然无味了。独居生活的孤寂,独居者的内心,都在这样简约而不简单的抒写中表露无遗。

我们回头看看一滴雨落下来的情形,就会发现,诗人是多么认真地在琢磨每一个字,每一句诗,安排每一个在我们看来无关痛痒的细节了。

《诗药·原创版》近期征稿启事

一、诗歌地图:按地域组稿,以同一地区(省、市、县)诗人为对象,精选诗歌5-8首,配创作简介(字内)、个人近照和本地风土人情照片。一般由《诗药》编辑或常发作品的作者组稿。每周一期,每期5-8人。

二、诗月历:来稿必须是诗人某一个月份的现代诗作品,不能跨月跨年,数量5-10首,配创作简介(字内)、个人近照和与作品、诗人或地域相关照片。每周一期,每期3-5人。

三、二十四节气诗歌:每个节气都会按时出刊,请诗人们参看节气时间表投稿。注意:不接受提前投稿、一次性投多个节气诗作。一般节气前3天集中收稿,古诗词、新诗分别出刊。古诗词节前一天出刊,新诗当日出刊。截稿日期分别为出刊前一天的20:00,过时不收,不补出增刊。谷雨专刊16-18日收稿。

以上三类稿件的现代诗,请务必控制在20行/首之内。

凡投稿者请主动转发用稿帖,编帖耗时费力,请互相尊重。

投稿ng_1

诗药原创·特色展示二十四节气专刊(点击专刊名称即可查看往期作品)立春专刊雨水专刊(上)雨水专刊(下)

惊蛰专刊春分专刊(上)春分专刊(下)

清明·古韵清明·新诗专刊

诗月历

第1期第2期第3期

诗药原创·诗歌地图

第1期·广西武鸣第2期·贵州专刊

第3期·甘肃专刊

双城记/两地书

第1期第2期

投稿ng_1

(暂不接收、处理邮箱来稿)

施远方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