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有得了白癜风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960.html

沈阳市,简称“沈”,古称,古称候城、玄菟、沈阳、奉天、盛京,是辽宁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沈阳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全市共辖10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2个县,总面积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万人,城镇人口.6万人,城镇化率81%。年地区生产总值.6亿元。当然沈阳历史悠久,自古至今名人辈出,孕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介绍两位近当代人物,他们一位是开国将军、一位是中科院院士。

第一位:赵东寰

赵东寰(年~年1月30日),辽宁沈阳人,年“西安事变”时参加革命,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中南军区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军委军事建筑部副部长、军委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中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参谋处处长、3团团长、八路军第3纵队北上挺进支队司令员、冀中军区警备旅2团团长、八路军第3纵队南下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9军分区司令员等职。他指挥河北省梅花镇军民同前来进攻的日军浴血奋战,与外围兄弟部队里外夹攻,击毙日寇八百余众。随即,他在冀中12县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参加了“百团大战”,为创建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他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参谋长、辽西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辽吉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骑兵支队司令员、独立10师师长、38军师师长、42军副军长等职。参加了四保临江、四平保卫战、围困长春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以及伏牛山和嵩山地区的大规模剿匪运动。年赵东寰担任独立10师师长时,奉命率部前去解放本溪,来到浑河北岸的章党。浑河河深1.5米左右,岸边结有薄冰,无桥、无船。涉水,不仅火炮、车辆、物质过不去,而且会冻伤大批人员;架桥,又会延误战机。赵东寰立即召开集军事会议,决定依据客观情况灵活招待上级命令,顺浑河北岸西进,攻克抚顺,歼敌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南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军委军事建筑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参谋长、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中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年起,出任中央军委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不久任该指挥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统一指挥工程兵、铁道兵、国防科委以及归建的步兵等部队,建设中国第一批原子弹实验基地,并主持特种工程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后任军委工程兵工程部部长。任内,赵东寰长年辛劳奔波在西部地区的茫茫草原,荒漠戈壁,和战士一起同甘共苦,出色地完成了基地建设任务,为中国的“两弹一星”研制做出了开创性的历史贡献。年1月30日,赵东寰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第二位:赵忠贤

赵忠贤,年1月30日出生,辽宁沈阳新民人,物理学家,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之一。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1月9日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赵忠贤长期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在Ba-La-Cu-O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赵忠贤一直从事低温物理与超导电性研究,特别是从年开始从事探索高温超导体的研究。赵忠贤所发表的论文包括第Ⅱ类超导体的磁通钉扎与临界电流问题;非晶态合金的超导电性。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年底在Ba-La-Cu-O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于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年2?月他们小组独立地发现了液氮温度超导体,并首先向世界上公布了其化学成分Ba-Y-Cu-O,这个研究成果推动了很多国家的超导研究。

年,起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了Chevrel相超导化合物临界温度的经验规律、高速淬火Ag-Ge合金在极低温度下的超导性及其结构与时效过程关系、非晶态Cu-Zr及Ni-Zr合金的超民电性与临界电流。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年,在Sr-La-Cu-O系统中得到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48.6°K的结果,为当时最高纪录。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

年,赵忠贤得知瑞士物理学家柏诺滋和缪勒的在La-Ba-Cu-O材料中发现了35K的超导电性的可能性,他立即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开始了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为了揭开这类超导体的谜底,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中,反复推敲实验方案。年初,他们又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在K以上的超导体。年春,他们首先在Ti系氧化物超导体上,获得转变温度在K的超导体。

赵忠贤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该工作与他多年坚持的“结构不稳定性可以导致高临界温度”的思路产生共鸣。年2月,赵忠贤及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推动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热潮。

赵忠贤的第二个主要贡献是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长期的坚持和积累,赵忠贤在探索新的高温超导体方面逐渐地发展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存在多种合作现象的层状四方体系中,有可能实现高温超导。年所在集体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年作为化学所的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年日本一小组报道了LaFeAsO有26K的超导电性,赵忠贤结合他的学术思路,认识到其中可能孕育着新的突破。基于LaFeAs(O,F)压力效应研究,赵忠贤提出轻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温高压的合成方案,率先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从26K提高到52K,显著超过了40K的麦克米兰极限。很快又合成了绝大多数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最高临界温度记录。年,因对超导量子尺寸效应的贡献作为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年,赵忠贤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年,获得国际超导领域重要奖项Matthias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