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7.html

铁塔语文学刊

#中原之水流往哪里?#

文/顾世宝

近日河南暴雨,郑州等多地汛情告急。

不少网友觉得,郑州紧挨着黄河,大水退去一定是排往黄河。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其实,郑州虽然是沿黄城市,但黄河在郑州北境穿越而过,流经郑州市主城区的贾鲁河却不远千里向东南方而去,通过颍河最终流入淮河。

那么为什么贾鲁河不向北汇入黄河反而“舍近求远”呢?因为它实在“高攀不起”。

众所周知,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高,水量又小,水流带不动河沙,河沙不断沉积,河床不断升高,河堤就得相应加高,到了下游在郑州桃花峪以下就变成一条“地上悬河”,河水水位高于沿岸平原。所以贾鲁河与黄河虽然只隔着一座大堤,却可望而不可即。

郑州市的大部分地区就只能属于淮河流域。郑州主城区的排水系统最终指向的是千里之外的淮河干流。

河南作为一个地理单元,

不能用精确的词语来概括。

01

中原河南

以与陕西接壤的全省最高点海拔米的老鸦岔脑为基点,有两大山系向东伸展,一条是西南—东北走向的王屋山—太行山,另一条是西北—东南走向的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

这两大山系,恰恰都属于中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它们脚下就是肥沃广袤的华北平原。这道界线也是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界线,河南东部的平原养活了她一亿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但历史上很多重要的事件都发生在西部的三门峡、函谷关、嵩山、洛水之间,所以可以说河南不东不西。

伏牛山、桐柏山都可以看作秦岭余脉,它们和秦岭、淮河一起构成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伏牛山南侧还有一个3万平方公里的南阳盆地,桐柏山东麓还有接近2万平方公里属于“淮河以南”,这两个地方生活着万河南人,所以也可以说河南不南不北。

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综合起来一个字就是“中”,两个字就是“中原”。

02

古都河南

中国古都学会认定的八大古都,除了北京、南京、西安、杭州,其余四个都由河南产生,洛阳、开封、安阳、郑州。

这几个城市的区位从军事角度来看都有不足之处,能够成为都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地处天下之中,从陆路交通来说,四海之内、九州之大,去哪儿都不太远。

曾经的河南,水路交通也是全国的枢纽。

秦岭、太行山两大山系之间一条大河波浪宽,她就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溯河而上,只要能够避开三门峡天险,就能去往山西、陕西核心地带。顺流而下,就是河北、山东的大平原。桐柏山脚下流出了全长公里的淮河——中国南北的天然分界线。

03

四河汇聚唯有河南

伏牛山南侧那个3万平方公里的南阳盆地,在《诗经》当中对应着一个美丽的名字——周南,这里的流水都汇入汉水,然后进入长江,可以通三江达五湖。

上古历史上河南境内还有一条大河——济水。

虽然今天已经无法看到它的身影,但在一些古今地名之中不难觅得它的踪迹,比如兰考一带的古地名济阴和小浪底水利枢纽所在的今济源市。天下四大巨渎——江河淮济,全部占全,中国34个一级行政区之中,唯有河南。

21世纪的今天,济水早已不复存在,然而河南还是四大流域,太行山东麓发源了燕赵大地大动脉海河的南源卫河。

海河代替济水,中国七大河流之中,除了关外的黑龙江、辽河,岭南的珠江,还是四条大河汇聚,拥有这种禀赋的,仍然唯有河南。

04

多难河南

然而,在拥有如此之强的纸面实力的同时,河南必须面对的尴尬境地却是非常缺水。

河南境内属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的部分,都是河流源头区,也就是只有水出境,没有水入境。黄河倒是既有出境,也有入境,但是上游来水流量有限,对于三门峡、洛阳、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一众沿岸城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进入21世纪之后,河南省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亿立方米,平摊到人头,每人不足立方米。这个数据仅为中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而中国平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人均不足立方米就属于极度缺水。

在这样一块土地上,竟然产出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万吨,年数据),养活了接近一亿人口(万人,七普数据),这是一个只有农耕民族才能创造的奇迹。

因此,河南的每一滴水都不会显得多余,它应该用于灌溉耕地里的禾苗,制造工厂中的产品,滋润劳动者的唇吻。它最不应该倾盆而降,滔滔而去。

05

河南暴雨

年7月17日8时以来,河南省郑州市最大小时降雨量达到.9毫米,最大24小时降雨量.9毫米,最大累计降雨量.9毫米(数据截至21日8时),而郑州市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毫米。基本上可以说,是把该一年下的雨都下在了一天里。

这一轮超强降雨已经对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此我们先向遇难同胞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就在此文写作之中的年7月21日12时,我们在后海北岸得到来自河南亲友关于雨停的消息。

全国人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希望洪水早日退去,河南城乡人民更快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然而,我还是无法放下心来,生为淮河岸边的农家子弟,我和河南一半以上的同胞同受淮河(及其支流)的哺育。

年7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冲毁了我的家园,所有的夏秋季庄稼(主要是水稻,还有豆类、薯辈、芝麻、花生、玉米、棉花等)全部遭受没顶之灾,等到洪水退去,已经失去补种的时机,当年的秋冬和翌年的春夏,村民们基本上都没有吃到新米。

而且夏季洪水之后,苍天好像想起来降水这件事应该讲究年际公平,秋天就没怎么下雨,小麦迟迟无法播种。

当时,我刚刚踏入中学的校门,很容易地将人生的第一场洪灾当作奇遇,始终没有注意到隐藏在父辈眼光之中的困顿。

国泰民安,必须风调雨顺。古人有一个形容天公善解人意的成语,叫作“五风十雨”,说的就是降水必须均匀,才是苍生之福。

然而,水之为物,与火相似,终究无情,一般情况下很难按照人类的需求配量守序而行。

如今,幸得中原大地雨收云散,迫在眉睫的危急已经过去,但接下来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到今年秋天之前,河南人民如果面对全省范围粮食歉收甚至绝收的现实困难;到明年春天之前,如何应对重要城市和广大农村极度缺水的潜在危机。

我们衷心希望,接下来河南的每一滴降雨,最终都可以用于灌溉耕地里的禾苗,制造工厂中的产品,滋润劳动者的唇吻,以帮助中原大地以最短的时间重新焕发生机。

水火无情人有情,在中原人民生活生产恢复正常之前,全国14亿人口都会是“河南籍”。

天下之中,华夏祖地,我们一起挺你!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