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投放

1-邓州能不能守住古邓国?中国历史地图找邓州之一

01

新石器时期(居今6-7千年)

邓州作为一座城市,至少有多年的建城史。而八里岗遗址的发掘,又把邓州城附近作为人类聚居地的历史上推至六七千年,几乎与华夏文明同步。

02

夏、商、周古邓国(公元前元左右)据《明嘉靖邓州志》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夏至春秋早期邓州就是诸侯国邓国国都的所在地。公元前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年的历史。如图所示,北至伏牛山南麓、南至汉水以北、西至丹江岸边、东至唐河沿岸,均为邓国故地,涵盖了南阳盆地的核心地带,包含了邓州、新野、南阳、镇平、内乡大部分地区及湖北襄阳的北部地区。

03

春秋早期,公元前年左右

春秋初期诸侯国地图,邓国处于南阳盆地核心区域,北邻申国、东接唐国,南边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今襄阳市襄州区张湾镇)。

著名考古学者、历史学家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明确指明邓国在河南邓县(今邓州市)。童书业在《古巴国辨》,吕思勉在《先秦史》诸文献中,均准确无误的指明邓国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但是,上世纪80年代,湖北的考古工作者对襄阳西北十多里的邓城村古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一些带铭文的青铜器。因此,有湖北学者认定,这里就是邓国都城。

邓国都城在河南邓州,西汉、西晋时期从未有过异议。《汉书》卷28《地理志上·南阳郡》辖36县,其中有邓县,应邵注曰:“邓国侯。”表示邓县乃邓侯故地。南郡辖18县,无邓县。《后汉书》卷32《郡国志·南阳郡》条云:“邓有鄾聚。”注云:“《左传·桓九年》,楚师围鄾。”也表明邓国在南阳郡内,而南郡词条的解释下则无邓县或邓地。

且邓城遗址无论等级还是规模都不能合乎诸侯国都的规制,应为邓国亡国后楚国安置邓国贵族的地方。但如今襄阳城市级别为邓州所不能及,地级市施加的影响力延伸至后来的教科书、图籍,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历史地图上标注的汉水北侧邓国国都。

邓城遗址地处邓国范围南缘,与当时强大的、侵略成性的楚国仅一江之隔,无论从国防安全考虑,还是统治需要,这都不会是国都位置之选。

同理,楚国灭邓后,把邓国贵族安置在尽可能离自己原统治区域更近的地方,方便监管,以随时扑灭其复国可能的火苗,这才更符合逻辑,邓城遗址所处位置显然就是个适合的地方。

2-从邓州的古称“穰”,看南阳盆地能否称“宛”——中国历史地图找邓州之二

04

战国后期,公元前约年

楚灭邓国置穰邑,公元前年韩国袭楚得之,秦国随后又打败韩国取穰。邓国之地冶铁业发达,邓师铸剑闻名天下,春秋战国邓国的故属宛城继承这一传统,为全国的冶铁中心。秦代宛、穰是南阳郡两座规模最大的城邑。

05

秦代公元前-前年

邓州在秦代置穰县,属南阳郡。与宛县为豫西南、鄂西北地区两个较大的城邑。

南阳市古称宛,现在可以互为代指,但是究其源——春秋战国时期,这却是两个名称、两个概念。南阳在春秋战国时间是一种地理概述,凡山南水北之地皆可谓南阳。所以这个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如春秋的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区。

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为晋山南黄河北,在山西上党地区。而今南阳在战国时期为楚韩之地,指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如今江苏有南阳镇,而与华夏文明同源的日韩亦有称南阳之地。

有人把如今的南阳盆地与“宛”的字义结合在一起,认为宛就是指南阳盆地,这其实是错误的。“宛”通“碗”是不错,但是这里应指是宛城所在地的小地形,站在城西十二里河的高岗上,又或者独山之上,能容易能观察到碗口朝向白河的“碗”状地形。

回到宛开始作为今南阳城地名的春秋战国时期,同在南阳盆地,有与宛几乎同时期的城邑——穰,从字义上解释为禾实丰登的平原地方,邓州自古又号称陆海,南侧襄阳之“襄”又可以理解为无禾之穰,均为平原,无盆地之意。伏牛山和南、东相对的矮山之间有三四百里的距离,古人是无法在脑海里把这一广大地区同“碗”联系起来的(而古宛城附近的地理形势却恰恰相反)。

南阳——山南水北,是古人对本地区形胜的概述,划定本地区范围的就是北边的伏牛山及南边的汉水。

南阳市简称“宛”,但宛不能代指南阳盆地。

...............来源:穰原之声................

长按下图添加小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