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家住摩尔曼斯克市(69°N,33°E)的X先生在当地6月22日零点驾车途经市内某东西向道路和南北向道路的交叉口处,在等待直行交通灯时,X先生发现路口中间雕像的日影正好投向他即将右转道路的中央位置(如图1)。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X先生的车头应朝向

A.东

B.西

C.南

D.北

2.此时,全球新一天所占比例约为

A.1/2

B.5/12

C.7/12

D.1/12

霜冻是一种用温度来表征的农业气象灾害,霜日以地面最低温度降到0℃为指标。图2示意近50年以来淮河流域平均初霜日期(图中实线如11-3)和终霜日期。据此,回答3~5题。

3.下列城市中,无霜日排序正确的是

A.沂蒙山>伏牛山>射阳>信阳

B.沂蒙山>射阳>伏牛山>信阳

C.信阳>伏牛山>射阳>沂蒙山

D.信阳>射阳>伏牛山>沂蒙山

4.导致伏牛山与射阳终霜日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洋流

C.大气环流

D.地形

5.农业生产活动中,预防霜冻做法合理的是

A.夜晚秧田灌水,白天放水

B.白天秧田灌水,夜晚放水

C.把水排干,保持土壤干燥

D.秧苗根部附近铺设鹅卵石

福建省莆田市萩芦镇建有福建省最大的山区风电场,首次选用直径90m的大叶片风机,且朝向东北(如图3右图所示)。图3左图为海峡两岸部分区域图。读图回答6~7题。

6.设计该地风电设施的密度和叶片朝向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的分布

②年降水量

③风频

④地形

⑤日照时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③⑤

7.该省大力发展风电的原因是

①减少酸雨的危害

②发电量大且稳定

③因地制宜地发展可再生能源

④以新能源全面替代常规能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奴河位于加拿大北部,由南向北注入大奴湖,在入湖口附近形成了广阔的奴河三角洲,三角洲上湖泊星罗棋布。有学者将该区域的湖泊分为三种类型:蒸发型(湖泊几乎不受河流影响)、洪水型(湖泊在河流洪水期间接受其补给)、交换型(湖泊与河流的水体交换密切)。随着奴河三角洲持续发育,这些湖泊的水量平衡关系也随之演变。图4为奴河三角洲不同类型的湖泊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

8.有关奴河三角洲湖泊众多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①奴河挟带的泥沙在三角洲上堆积均匀,造成三角洲多低洼地

②雨水、冰雪融水、洪水期外泄的河水在低洼地聚集

③该地地势凹凸不平,积水不容易排出

④有冻土分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⑤气温较低,蒸发较弱,低洼地积水成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9.该地三类湖泊未来的演化趋势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洪水型湖泊演变成交换型湖泊

②交换型湖泊演变成洪水型湖泊

③蒸发型湖泊演变成洪水型湖泊

④交换型湖泊演变成蒸发型湖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如果开挖水道连接奴河和若干蒸发型湖泊,带来的可能影响错误的是

A.连通之后可能导致部分湖泊湖水外泄,湖泊萎缩

B.连通之后促进蒸发型湖泊向洪水型湖泊转化

C.割裂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D.开挖河道,破坏岸滩湿地

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A.高密度居住区

B.文教区

C.低密度居住区

D.工业区

12.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

A.冷锋过境日

B.低压控制期

C.暖锋过境日

D.高压控制期

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图5示意我国某大城市~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13-14小题。

13.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A.气温高

B.蒸发(腾)强

C.降水量大

D.绿地面积大

14.该城市可能是

A.乌鲁木齐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图6为南极大陆某区域海冰范围变化图,9月时南极海冰范围是一年中最大值,2月时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小值。9月时南极海冰范围在70°E--80°E明显向低纬突出是由于海水运动受到海底山脉阻挡绕行将海冰带到较低纬度。据此回答15-16题:

15.由图可知

A.9月气温最低2月气温最高

B.年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

C.海冰外缘线与海岸走向一致

D.海冰范围即海冰覆盖面积

16.9月时受海底山脉阻挡的海水运动形式是

A.潮汐

B.波浪

C.南极环流

D.西风漂流

二、非选择题(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分)

地质时期柴达木盆地为巨大湖泊,在地壳抬升和气候干旱化的双重作用下,古湖面积萎缩,形成群山环抱的封闭性断陷盆地。强劲的西北风从阿尔金山的低洼区穿入,不断剥蚀出露的古湖沉积地层,形成规模巨大,与主导风向一致的雅丹地貌;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图7)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图8)。近年来为开发东、西台吉乃尔湖盐业资源,在流入两湖的河流上筑坝让河水流入鸭湖,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正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

(1)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7分)

(2)分析鸭湖部分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的原因。(6分)

(3)从外力作用角度推测水上雅丹潜藏的衰亡危机。(6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锡尔河和阿姆河是中亚两条重要河流,其哺育着沿岸的农田和草场,对中亚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图9为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地形图。

材料二: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重要组成部分,其盛产棉花,因其棉花产量大、品质高,该国有“白金之国”的美誉。图10为中亚范围图。

(1)根据图9信息判断图示区域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2)图9中甲和乙是阿姆河的两个水文监测站,根据所学知识推测从甲到乙阿姆河的流量大小变化,并分析原因。(6分)

(3)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种植业较发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当地大量引河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对咸海产生哪些影响?(5分)

19.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米,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其中,以青藏高原季风最为典型。青藏高原季风对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环流产生巨大影响。图11示意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环流。

(1)图11中abcd表示夏季风的是_________;在下图中将冬季青藏高原季风环流补充完整(4分)

(2)解释高原季风环流形成原理。(6分)

(3)说明青藏高原季风环流对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影响。(6分)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01-05ABCBA

06-10ABDCB

11-16ADABBD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9分)

(1)古湖时期,该地区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2分);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3分);湖泊沉积物不断暴露于地表,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2分)

(2)由于气候转暖变湿(2分),径流增多,河流汇入鸭湖(2分);人工修筑堤坝阻挡河水注入东、西台吉尔乃湖,致使更多径流流入鸭湖,导致部分雅丹浸泡于水中,最终形成水上雅丹(2分)。

(3)地区温差大,风化作用强(2分);雅丹底部常年浸泡在水中,岩石易变软,加上水浪冲刷将底部掏空,导致重力坍塌(2分);雅丹岩层夹有盐层,湖水易溶蚀(2分);该地常年受风力等侵蚀作用,导致雅丹裂隙扩大,直至消亡(2分)。(任答3点得6分)

18.(17分)

(1)地势特征:东南高西北低(2分)

判断理由: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2分);等高线东南高西北低(2分)。

(2)(从甲到乙)减小(2分);

原因:补给量减少;沿途蒸发旺盛;沿途工农业取水;下渗严重(每点1分,共4分)

(3)湖泊面积减小(或水量减少);盐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能力减弱等;(湖岸)土地的沙漠化。(每点1分,共5分)

19.(16分)

(1)bc(答对1个得1分,2个2分),画图2分,任一箭头错了均不得分。

(2)由于高原面与周围同高度的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3分);夏季高原面升温较周围大气快,气压较低,风从周围吹向高原面(3分),冬季相反,形成了高原季风环流。

(3)高原季风环流的方向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方向基本一致(3分),两者叠加起来,使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势力更强盛。(3分)

本页试题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