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近日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持续强降雨已造成河南多地道路、地铁等被淹,人员被困。
7月21日下午,河南省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防汛救援最新情况。
发布会开始前,全体人员为遇难人员默哀。
发布会上透露,据不完全统计,16日以来,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全省89个县(市、区)个乡镇多万人受灾,25人死亡7人失联。
航拍暴雨后的郑州
目前,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对于此次突如其来的暴雨以及其引发的严重灾害,网友有很多疑问。
此次降雨为何这么大?中央气象台介绍,17日8时至21日8时,河南省平均降雨量达.7毫米;郑州市平均降雨量.2毫米,郑州新密市白寨累计降雨量最大达.9毫米,郑州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毫米,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已超当地年平均降雨量(郑州全年平均降雨量毫米)。
河南降雨量实况图(7月17日08时-21日08时)中央气象台介绍,四大原因导致了河南发生此次罕见暴雨天气。
一是大气环流形势稳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分别稳定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导致两者之间的低值天气系统在黄淮地区停滞少动,造成河南中西部长时间出现降水天气。
二是水汽条件充沛。7月中旬河南处于副高边缘,对流不稳定能量充足,18日西太平洋有台风“烟花”生成并向我国靠近。受台风外围和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大量水汽向我国内陆地区输送,为河南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降水效率高。
三是地形降水效应显著。受深厚的偏东风急流及低涡切变天气系统影响,加之河南省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起到抬升辐合效应,强降水区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区稳定少动,地形迎风坡前降水增幅明显。
四是对流“列车效应”明显。在稳定天气形势下,中小尺度对流反复在伏牛山前地区发展并向郑州方向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导致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引起局地极端强降水。
郑州暴雨是“千年一遇”吗?针对连日来河南省,特别是郑州地区出现的极端降雨天气,舆论上出现“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诸多说法。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介绍,从目前掌握的气象数据,无法下此定义。陈涛介绍,“千年一遇”“百年一遇”是源自于水文气象里面关于洪水重现期的一种科学上的解释。主要是依据从历史记录而且是一个比较长的这个记录来看,推算极端天气事件、极端洪水事件,出现的就是历史的重现期。计算方法主要是依据时间比较长的历史记录来推算某一类天气事件。尤其是洪水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可能重复发生的频率,这实际上是一个数学上的概率。陈涛称,从大气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我们形成有严谨记录的气象记录时间是在年之后,有了比较准确和完整的降雨量的科学记录。到现在为止,整个降雨量记录的是70年左右,所以说我们表达极端天气甚至是极端降雨过程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历史排名,根据我们各站点在历史上出现的极大值得降雨量,依次进行排名。如果是新出现了极端的强降雨记录,我们会把这个排名再做相应的调整,这是我们大气科学界里面比较常见的做法。他表示,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在目前我们没有得到可靠的、长时效的、有效的降雨记录之前,很难去谈这个问题。7月20日,郑州持续强降雨导致部分街道积水严重。极端暴雨为何总爱在河南?对于极端暴雨为何总出现在河南地区的问题,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介绍,在华北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历史罕见的极端降雨过程,诸如“”“”“”“”等,这几次都出现了超过极值的强降水,但这也并不能说明河南易发极端天气。他介绍,我国处于季风气候之下,暖季受夏季风的影响,水汽输送充沛,每年“七下八上”都是防汛紧张时段,因为正好处于华北雨季和台风季的双重影响下。
陈涛介绍,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都有环流异常的因素,出现时间没有特定规律可循,或者极端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
7月20日晚间,行人在路上趟水前行。
极端暴雨过程是否有提前预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说,极端暴雨、极端高温仍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这种极端天气科学机制形成非常复杂,再落实到数值预报中,仍缺少有效手段进一步解决,这是我们正在着手攻克的难关。
河南省气象台副台长、正研级高工苏爱芳苏爱芳说,针对这次过程,河南省气象局7月13日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02.html